2、擺出“第三者”,說話更好聽(1 / 1)

2、擺出“第三者”,說話更好聽

難堪的事經由“我聽人說”,就變得不再尷尬;有風險的話,通過別人傳過去,便有了進退的餘地;不想或不便直接麵對的人,也可經第三者從中周旋,穿針引線,化解矛盾。

借用第三者說的話。比方說:“我常聽人說……”,借此種方法表達“不是我自己這麼想”,使得說出來的話聽起來比較客觀。借別人的口,說自己的話,是找尋借口時重要的技巧。現將此類借嘴的方法列舉如下:

1.找個“媒婆”傳信息。

從前社會上有一種人,叫“媒婆”,專門從事介紹男女相識、牽線搭橋的勾當。那時候男女授受不親,結婚前不能戀愛約會,有什麼要求願望全靠她來傳遞!如果你在求人時,能夠找到這樣一位人才,讓他盡其所能,從中撮合,傳遞信息,論理說情,真是再好不過了。

2.拉出“婆婆”來墊背。

幾個青年婦女的丈夫都參軍走了,她們的共同心理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駐地探望一下。但是,由於害羞,不好當著眾人直接說出來,就各找了一個借口來表達本意,仿佛到駐地去理由是充分的,非去不可。這就委婉地說出了自己的意願。這種假借他人之口的表達方式,常常是從側麵切入,暗中點明自己要說的最主要的意思。

3.借個“幌子”唬一唬。

某人為了推銷百葉窗簾,他知道某公司的經理與某局長是老相識,便打聽到經理的住處,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訪,彼此寒暄後,他說出了幾句這樣的話:“這次能找到你的門,是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他還請我替他向您問好……”“說實在的,第一次見麵就使我十分高興……聽王局長說,你們的公司沒有裝百葉窗簾……”

第二天,百葉窗簾便成交了。此人高明之處就是有意撇開自己,用“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這種借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之法,令對方很快就接受了。

4.讓對方主動說出口。同一句話,己方難以出口,由對方先開口,說出來卻可以自然而然。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關係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的:“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有的時候,拉個“第三者”僅僅是為了表麵而已,可少了又斷然不行,比如問一些敏感話題。想必不會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但市場調查的問卷頗多必須問到年收入、地位、學曆等很難獲得回答的事項。借用“第三者”的口吻來表述自己要說的話。這是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較具客觀性,較為公正。因此,在進行這類調查時,詢問者有時會改變詢問的方式,使對方容易回答。

例如“請問你們夫妻一星期做幾次?”可以改成“你認為跟你們上下年紀的夫妻平均一星期做幾次?”這不是直接問對方而是問別人怎麼樣。“一星期差不多x次吧!”如果對方舉出具體的數字,那個數字大致就是他本人的情況了。再比如反駁對方,也可以第三者的口氣來說。如果否定或反對自己意見的人就站在眼前,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事。如果借社會大眾或不在場的第三者的口氣來表達,多半不會引起直接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