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出有名,做事都要一個說法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顧則功不成。可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當的理由,至少是表麵上的。
在人與人相互交往中,我們有時難免要借助善意的借口、美麗的謊言,因為它出於真誠,是友誼的潤滑劑,是關心對方、理解對方的一種表示,對人際關係的和諧大有裨益。願我們都會用這種真誠和善意來處理相互間的關係,從而使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更具有藝術性。蓋斯梅爾說過:“認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人想出來的借口有時出乎意料。為什麼人要自欺欺人?美國幽默作家賴得樂指出:“大多數人不是生活在現實當中,而是生活在幻想裏,尤其是對自己的幻想。”話又說回來,了解自己與朋友的真相有時非常殘酷,最好還是不要知道的好。
戰國時期,齊桓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任用管仲為卿,推行政治、軍事、經濟之改革,提出了“尊王鑲夷”的口號,所謂“尊王”,即尊重周室,“攘夷”則是指攻打威脅周王室的少數民族。“尊王鑲夷”口號的提出,遂使地瀕東海的齊國成為一個漢沈大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齊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亂以存邢、衛,解王室之禍而定周奧王之位。特別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獸、宋等八國軍隊,征伐南方之“楚蠻“,在召陵(今河南鄙城東北)迫使楚國訂立盟約,阻止其向北挺進,其立了齊國霸主的地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大會諸侯,與會者有魯、宋、鄭、衛、許、曹等,周天子也派人前往。總計齊桓公在位43年,糾合諸侯共26次。齊桓公“尊王控夷”的口號,煽動民族情緒,取得華夏族擁戴,不管其真實動機是什麼,這種戰略和政策迎合了當時中原人民的共同心理、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和齊桓公相似的還有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琶卓死後的第二年,漢獻帝在董承、楊奉、張楊、韓逞等人保護下,回到了洛陽。他拜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記為大將軍,讓他們跟隨自己,時局暫時安定下來了。
那時,洛陽的宮殿早已被董卓燒光。張楊派人修複了南官,讓漢獻帝暫時在這裏上朝。文武百官沒有住的地方,便利用殘垣斷壁搭設草棚或支帳篷,在裏麵安身,漢獻帝下沼向各地征調糧食,數量太少,也無濟於事。因此,公卿大臣自尚書郎以下,都去挖野菜充饑。董承眼看著餓死人的事不斷發生,隻好給究州刺史曹操寫信,請他到洛陽來想辦法。
曹操的祖上本姓夏侯,隻因為他父親夏侯篙做了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才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曾擔任濟南相和東郡太守。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的時候,他做了典軍校尉。後來,又追隨袁紹參加討伐查卓的鬥爭。“關東軍”失敗後,曹操占據了淄陽,自立為東郡太守。韌平二年(192年),曹操進軍究州,打敗了後起的青州黃巾軍,擴充了幾十萬人馬,又自立為究州刺史。這會兒,曹操剛占領了許昌(今河南許昌),就收到了董承的密信。他打算利用漢獻帝這一塊招牌征服天下,果然帶領人馬到洛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