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裹上“糖衣”,批評更易被接受(2 / 2)

啞巴吃黃連,是有苦難以說出口的。但是,治療拉肚子的黃連素,外表裹一層糖衣,它非但不是苦的,還照樣能治療拉肚子。良藥,一定要苦口嗎?不一定吧。

每個人天生都愛麵子,每個人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正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支柱,是人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去取得成就的動力。而容易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就是批評最大的弊端。

批評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批評不當,鬧別扭,結怨,甚至影響工作,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在批評他人時一定要注意一下技巧。

一家營建公司的安全檢查員的職責是檢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沒有戴上安全帽。一開始,當他發現不戴安全帽的違規行為時,便利用職業上的權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結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常顯得不悅,而且等他離開,便又將帽子拿掉以示反抗。於是,他總結經驗,改變方式,看到有工人不戴安全帽就問是不是帽子戴起來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適,還用愉快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後要求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最好戴上。這樣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也沒有工人顯得不高興了。

一個善於批評的批評者,他在批評他人時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每個人都樂意接受。就像藥丸很苦,但是如果在外麵裹上糖衣,就沒有苦澀的口感了,這樣就更容易使患者一口吞到肚子裏去。於是,藥物進入胃腸,藥性發生了效用,疾病自然也就好了。

如果對方所犯的錯誤不是原則性的,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批評。我們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完全當作是警告。

但是,我們也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如果一些人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強、不明說不行的人,也可以對他采取嚴肅的態度和尖銳的態度來警告他。

人們都認為良藥苦口利於病,但仔細想想,良藥是不是都要苦口呢?良藥雖然可以治病,但苦口的滋味確實不好受。那麼,有沒有既可以治病,味道又不苦的良藥呢?

戰國時的魏文侯把奪得的中山之地封給了兒子,而沒給自己的弟弟。有一個名叫任座的大臣認為魏文侯的做法有失仁義,當麵指責他算不上仁君,使得魏文侯惱怒不已。任座見到這種情況可是嚇壞了,趕緊退出大殿,聽候發落。另一位大臣翟璜連忙上前勸阻,“陛下真乃仁君也!有了仁聖之君,才會出現直言之臣。任座講話心直口快,正是因為有你這位仁君存在的緣故啊!”魏文侯一聽,轉怒為喜,馬上讓人把任座請回來,親自下堂迎接,並奉為上客。

在這個故事中,任座批評魏文侯,“胡同裏趕豬,直來直去”,使得魏文侯火冒三丈,任座自己也差點丟了性命。翟璜的話表麵看來,似乎自始至終都在恭維魏文侯,說他的好話;其實不然,他也認為魏文侯作法欠妥,隻是選擇了另一種巧妙的方式,使魏文侯覺得能有人當麵指出自己錯誤,不但不是對自己的不敬,反倒是自己的榮耀,因而欣然接受。兩種不同的批評方式,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見批評的藝術魅力。

想用批評去改造對方,有意無意去揭他的瘡疤,對方聽了當然很不痛快,就算知道錯誤他也不會承認,結果越鬧越僵。隻有給批評穿上一層糖衣,對方才會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