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裹上“糖衣”,批評更易被接受(1 / 2)

1、裹上“糖衣”,批評更易被接受

想用批評去改造對方,有意無意去揭他的瘡疤,對方聽了當然很不痛快,就算知道錯誤他也不會承認,結果越鬧越僵。隻有給批評穿上一層糖衣,對方才會欣然接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你想要讓批評受到良好的功效,那麼你一定不要損害他人的自尊心,即使你的動機是好的,有充足的理由批評對方,仍要注意不要使別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在一般情況下,在有第三者的情況下,即使是最溫和的批評也會觸怒對方,不論你的批評正確與否,他都會覺得你的批評讓他在別人麵前丟了麵子。所以,我們不妨給批評裹上一層“糖衣”,這樣就不會讓對方麵丟了麵子,對方還會很容易接受。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智者,他胡子雪白,誰也說不清他有多大年紀。

男女老少都十分尊敬他,無論誰遇到大事小情,他們都來找他,請求他提些忠告。但智者總是笑眯眯地說:“我能提些什麼忠告呢?”

一天,有一個年輕人請求他為自己提一個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謝絕,但那個年輕人就是苦纏不放。智者沒有辦法,於是就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螺釘,一撮直釘。

另外,他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

開始的時候,他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即使把釘子砸彎了,也釘不進去。

一會兒功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

最後,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雖彎彎扭扭地進到木條裏麵去了,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跟木條裂成了兩半。

智者又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他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後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鑽進木條裏了,天衣無縫。

智者指著木條笑笑:“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麼硬碰硬有什麼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麼大,隻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時候,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良藥不必苦口”,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唯有如此,你的人際關係才可能和諧。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可是,有些聰明的人卻能夠很好地把握批評的尺,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其實,言語的尖刻並不一定能達到批評的效果。批評的效果往往並不在於言語的尖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藥加上一層糖衣,不但可以減輕吃藥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願意接受。批評也一樣,如果我們能在必要的時候加上一層糖衣,也同樣可以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目的。

身為上司或長輩,在批評自己的下屬或孩子時也應該采取這一原則。批評下屬或孩子,不是單純地為了出一口氣就算了,批評絕非把想說的話說出口,如何讓對方接受更為重要。就像在工作中指點部屬一樣,無非是告訴對方缺點所在,使他願意改進,這才是批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