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林白,”新聞媒介這樣稱呼他,“他敢於打賭而且贏了。”他們這樣說。不!他的成功不是因為他走運,而是因為在冒險之前,他準備了自己,準備了飛機,而且盡了最大努力。他相信自己能夠發揮潛能,能成功,他知道唯一能打敗他的隻有命運的捉弄,這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控製的。
所以在他有了充分準備後,他才敢作敢為。
事實上,我們也能這樣做。
3.敢作不能蠻幹
有勇氣承擔命運才是英雄好漢!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敢冒險,隻求穩妥。我們應當敢作敢為,膽敢冒險,相信自己能展翅飛翔。
粗枝大葉、閉眼蠻幹,隻求前進而不管實際,那不是敢作敢為,那是莽撞蠻幹。我們在此要考慮的是:在我們這一生中,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動,但這隻是在仔細考慮這次冒險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後才采取的行動。
生活中偉大的成功者在機遇降臨時總願一試身手,聰明能幹,嚴於律己。有許多人在得到某個機遇時卻退縮不前,因為這一機遇涉及冒險。
世界上有許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過分謹慎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他們知道自己能幹得更好,但他們從沒有往前衝。同那些比他們成功的人相比,他們有同樣的能力,但他們卻甘願屈居下風,他們看見機遇,但不去抓住它們。他們看到老朋友成功了,就納悶為什麼自己不行。他們有時也有一些“賺百萬元的念頭”,但就是不采取行動。
從很大程度上看,他們的問題是惰性,還有憂慮。
惰性指的是物體保持自身原有的運動狀態的性質,不受外力作用就不會變化。惰性的原理也適用於人,也許就適用於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變化,也許得下大決心、花大力氣。
在麵對是否采取行動的問題上,特別是這種行動涉及冒險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在這種情況中,是傳統的觀點在作怪:“不要魯莽行動,這裏很可能有危險,不要去嚐試。”
我們常常猶豫不決,使我們的信心得不到升華,因為我們本身缺乏信心。我們能完全意識到我們的弱點,而懷疑就經常從這種事實中產生。我們對一切了解太多,所以我們生性謹慎,願意推遲重大的決定,有時甚至無動於衷。我們以前關鍵時刻拿不定注意、優柔寡斷的日子仍曆曆在目。
但怎樣才知道別人比你決心更大呢?如果你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你可能會對他們的惡習和弱點感到吃驚,他們完全有可能比你更加躊躇。問題是,你對你的一切知道得又具體又透徹,而對他人的一切卻了解甚微。你同“那人”可能習性相同,隻要你有相同的成功機遇,你完全可以同他一決高下。
你所需要的隻是敢拚敢打的闖勁。
4.使“不能”成為“能”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時,在多倫多有位年輕的藝術家,他們全家靠救濟過日子,那段時間他急需要用錢。此人精於碳素畫,他畫得雖好,但時局卻太糟了。
他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呢?哪有人願意買一個無名小卒的畫呢?
他可以畫他的鄰居和朋友,但他們也一樣身無分文。
唯一可能的市場是在有錢人那裏,但誰是有錢人呢?他怎樣才能接近他們呢?
他對此苦苦思索,最後他來到圖書館,從那裏借了一份畫冊,其中有大型企業家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開始畫起來。他畫完了像,然後放在像框甲。畫得不錯,對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樣才能交給對方呢?
他在商界沒有朋友,所以想到引見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辦法與他們約會,他們肯定會被拒絕。
寫信要求見他,但這種信可能通不過這位大人物的秘書那一關。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對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過總裁周圍的層層阻擋,他必須投其對名利的愛好。
他決定采用獨特的方法去試一試,即使失敗也比主動放棄強,所以他敢想敢做。
他梳好頭發、穿上最好的衣服,來到了總裁的辦公室並要求見見他,但秘書告訴他:事先如果沒有約好,想見總裁不大可能。
“真糟糕,”年輕的藝術家說,同時把畫的保護紙揭開,“我隻是想拿這個給他瞧瞧。”秘書看了看畫,把它接了過去。她猶豫了一會兒後說道:“坐下吧,我就回來。”
她馬上就回來了,“他想見你。”她說。
當藝術家進去時,總裁正在欣賞那幅畫。“你畫得棒極了。”他說,“這張畫你想要多少錢?”年輕人舒了一口氣,告訴他要500 元,結果成交了。
為什麼這位年輕藝術家的計劃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