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以往的不良習慣被消除了。
美國總統林肯在一次演說中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可以告訴你們,我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也租了1 個辦公室,室內有1 張桌子,3 把椅子,牆角還有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高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這番話是林肯對“有多少財富”的答複,所以最後一句話“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就暗示人們說:“你們是唯一的財富,我離不開你們。”
人們聽過這些話後,自然會感受到林肯熱愛民眾的深厚情感。
與直接表露情感的方式相比,用間接的、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表達情感和意願能使人體驗更深沉,印象更深刻。
3.反暗示的成功妙用
所謂反暗示,也就是暗示者發出暗示後,引起了受暗示者性質相反的反應。反暗示一般又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反暗示,二是無意反暗示。
(1)有意反暗示。
有意反暗示就是故意說反話以達到正麵效果,如軍事上常用的“聲東擊西”、“欲擒故縱”等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激將法”,所利用的都是有意反暗示。
在商業活動中這種方法也得到廣泛運用。例如,一家日用百貨商店,為處理庫存洗衣粉宣布降價10%,但一個月過去了買者甚少。後來,商店在店門貼出一則廣告:本店洗衣粉,每人限購一袋,購兩袋以上加價5%。
人們看了廣告紛紛猜疑:“是不是洗衣粉要漲價了?要不為什麼多買要加價呢?”在此心理的支配下,人們開始搶購,不過幾天功夫,這家商店的洗衣粉就銷售一空。
美國有家飲食店,在門外擺了一個大酒桶。在桶壁上引人注目地寫著:“不可偷看!”但桶周圍卻無遮無攔。
凡路過的人,看到桶上這幾個字,本來對這個大酒桶毫無興趣,也因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停下腳步往桶裏看個究竟。
可見,“不可偷看”從字麵上看,是對行動的一種抑製,實則起的作用卻是與此相反。本來不想看的人也要看一下,這正是經營者巧妙地通過暗示利用了人的好奇心理。隻要你一看,飲食店老板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桶裏寫著“我店有與眾不同、清醇芳香的生啤酒,每杯5 元,請盡情試飲。”
這樣“與眾不同”,又激起好奇者的好奇心理,他們就會想到花5 元錢去嚐試一下他的酒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這樣一來,老板的生意就做成了。
(2)無意反暗示。
正麵的暗示無意中起了相反的效果,稱之為無意反暗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笑話,就是這類暗示的典型例子。
有經驗的人常常根據這種原理來洞悉別人的心理。
如有的兒童在家中毀壞了東西,但家長詢問時,卻把手藏在背後,連聲說:“我沒有,不是我。”這就是無意反暗示,你不妨在你的商業行為中也可巧妙地加以利用。
4.權威暗示的成功妙用
所謂權威暗示,也就是通過名人、名牌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權威暗示在社會生活中影響很大。
如醫生治病,同樣的診斷,出自名醫之口,病人言聽計從,於是出現了“安慰劑”之說。
有人利用顧客對出口商品的崇拜心理,推銷積壓商品時冠以“出口轉內銷”,結果銷售一空。因為人們不辨真偽,按原有思維模式:“出口者質高也,內銷者價廉也”,於是,紛紛上當受騙。
5.自我暗示妙用宜忌
所謂自我暗示,也就是依靠思想、言語或符號,自己向自己發出刺激,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意誌和行動。
自我暗示又有兩種,即:積極自我暗示和消極自我暗示。
(1)積極自我暗示。
這裏所說的積極自我暗示,是指受暗示者的行為達到暗示者預期目的的暗示。
我們還是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暗示情形。
查理士·斯瓦普是一家連鎖工廠的大老板。在他所屬的眾多工廠中,有一家生產情況特別差,斯瓦普便去找那位廠長,想了解他們廠比別的廠差得多的原因所在。
廠長說他試了種種方法,或命令,或獎勵,甚至巴結奉承,工人們就是提不起工作的興趣。
當時正好是夜班和白班交班的時候。斯瓦普拿了支粉筆,走向車間。
他問一位快下班的白班工人:“今天你們共澆鑄了幾次?”
那位工人回答說:“6 次。”
斯瓦普不說一句話,隻是在地板的通道上寫了一個很大的“6”字,就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