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尋找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世界的發展進化,湧現出無數的成功卓越者,什麼樣的成功榜樣都有。有大器早成的,有大器晚成的;有出身好的,也有出身差的;有比較順利的,也有九死一生的。
人非生而知之,成功卓越者都是從前人成功經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就可以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無知。
社會發展變化很快,獲取成功卓越的新觀念、新方法,是我們建立和強化成功動力、實現欲望的重要保證。
本書既有許多成功卓越的榜樣,又有較係統的成功新理念、新方法,是我十多年不懈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學習、探索、實踐、積累的結果,是我大半生的心血結晶。相信這本書對追求成功卓越的朋友們會有啟發激勵作用。
6.由小到大
由小勝到大勝,不斷升華欲望動力。沒有一些小成功的直接經驗,大的成功欲望便難以真正確立,心理貧困必須由小成功滋潤補養。
李嘉誠先是給人打工,取得經驗後,開辦自己的塑膠工廠,然後開辦房地產公司,再開辦其他實業公司,最後開辦綜合性集團公司。小說家一般也是這樣,先寫短篇,後寫中篇,再寫長篇。政治家也是這樣,先小勝後大勝。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先是替人助選,後任州部長,再競選州長,並連任數屆,最後競選總統成功。
四、克服種種借口
無巧不成書,前幾天我在街上偶然碰見一位少年時代的同鄉,十幾年未見麵,大家都大為感慨,於是親切地聊談起來。然而,使我驚愕的是,他竟說自己已經“老”了。“現在是為了孩子賺錢,還有十幾年就退休養老了,沒有其他想法了。”
老天,他才三十五六歲!怎麼就等待退休養老呢?
怪不得我們這個社會有那麼多失敗者,他們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卻隨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敗。
我的這位朋友,在少年時代是一個中等偏上智力水平的人,在我的記憶中,他樣樣比我強。家境不錯,父親是國家幹部,母親也有工作,在那小地方、那年月可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從聊談中,我知道了他現在的一些情況,他在某國營公司任要職,愛人在機關工作,有一個男孩在讀小學。在當今中國,他是一個擁有三口之家的典型男子。按說他現在最具有條件去設立某個目標,努力攀登。遺憾的是,他竟然放棄一切追求。年齡的借口和其他的交談都顯露了他消極失敗的心態。
更加令人遺憾和吃驚的是,像他這樣尋找借口、心態消極的人還相當普遍。
在我們的社會裏,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我們的靈魂,並且互相感染和影響,極大地阻礙著人們成功潛能的正常發揮,使許多人未老先衰,喪失鬥誌,消極處世。
用事實將借口的理由一一駁倒,使它沒有臉麵沒有理由在我們心中立腳。
1.年齡
我那少年同鄉,三十五六歲就“老”了。事實恰恰相反,三十五六歲是人生最有作為、最具有智慧的時候。
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吸收了廣泛的生活養料而比較成熟,比較容易認識和把握自己與社會。
許多大成功者,大都是30 至60 歲的年齡階段完成的。王光興初任飲料廠廠長時已40 歲,任罐頭廠廠長時已46 歲。北京天安製藥集團總裁呂克鍵,49 歲才開始辭職創業。山東乳山百萬富翁、養蚶專家辛啟泰,50歲才從海邊灘塗上尋找成功之路。四川“蚊帳大王”“楊百萬”66 歲才從擺小攤開始做生意。美國前總統裏根73 歲還參加競選。
據拿破侖·希爾對2500 人進行分析,指出很少有人在40 歲以前取得事業上的大成功。美國著名的汽車大王福特,40 歲還沒有邁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前,已經40 歲。
希爾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學著作時已是45 歲,之後他為成功事業工作奮鬥了42 年,當他80 歲的時候還寫書出版。
當然,現代社會發展比較迅速,40 歲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這也說明“我還年輕”的借口同樣站不住腳)。由於各人的條件、目標、成功的內容和起始點不同,40 歲後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當普遍。
年齡,決不能成為不成功的借口。有人不到20 歲能通曉幾門外語,有人70 多歲才開始學一門外語,但同樣可以達到能交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