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強化積極心態(4)(2 / 3)

“我能”,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渴望,不是一般的“我能”,而是“我一定能”!

三、提升欲望

內在動力是成功心態的首要因素,也是解決心理貧困的突破口。有了不斷提升的欲望作為內在的動力,人們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1.列舉欲望

拿出紙和筆,將你人生所有想做的事,想要得到的事物全部列舉出來。暫時不要考慮是否能實現,不要給自己帶上心理枷鎖。本書以後的篇章將會引導你尋找探索實現欲望的方法與技巧。

認真想一想,你人生中到底有哪些心願和夢想。將你人生欲望清楚地一一列舉出來。不要害怕,不要不好意思。沒有欲望的人生才是渺小可憐的。

在你列舉的欲望後麵,明確標明欲望的強度、標明你目前人生最渴望的是什麼。根據渴望的程度不同,標出第一欲望、第二欲望、第三欲望。

2.強化動力

將你的第一、第二、第三欲望用紙寫出來,每天早晚至少念它三遍,每念一次,就要在心理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實現這個欲望。經過反複的念念不忘,這些欲望就會導入你的潛意識,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加深,成為你思想意識中最強烈的一部分。“謊言重複千遍也會變成真理”,這有一定的心理學道理。你生命中真實欲望的重複將會成為你行動的巨大動力。文化大革命中“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真的就製造出那麼多鬥爭來。這反麵的例子也能說明“重複”的強化作用。

一個人隻要具備高度燃燒的成功欲望,就能創造成功奇跡。

3.結合需求

有人問三個石匠:“你在做什麼?”第一回答:“砌磚塊。”第二個回答:“每天賺五十塊錢。”第三個回答:

“替社會建高樓大廈。”

把個人的欲望隻看做個人的事、眼前的事,這就很渺小,也難以得到他人與社會的支持。要學習第三個石匠的方法,把個人的需要與他人、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這樣的欲望才能成功長久。

事實上,任何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隻有當個人的欲望與他人和社會欲望相一致時,才能真正成功。如果你的欲望僅僅符合自己個人需要,而損害他人與社會的需要,則你欲望動力越強,最後的失敗越慘。文革中的階級鬥爭扼殺人性,被定論為“社會動亂”,不可能取得成功。

李嘉誠是香港的億萬富翁,他是怎樣談他的欲望的?他說:由於父親過早去世,貧困的生活體驗使他十二分理解那些生活在低層的人們,很想多賺一些錢,多做一些善事,幫幫他們,幫那些有大誌而力所不及的窮人的子女上學讀書,幫那些病魔纏身的人得到更好的社會醫療的幫助。李嘉誠真的這樣做了,他捐巨資建汕頭大學、潮州醫院、潮安醫院。他因此獲得了更大的成功。

一個人真的到了這個境界,其需要已是最高層次了,即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有這樣的高級需要做人生動力,那才會真正地不可抗拒。

不過,對於物質基礎薄弱,還沒有解決生存需要的人來說,先應該解決低級需要。

如果把生存需要與更高追求的需要結合起來,則你的欲望便更加容易實現。比如那個石匠,既以石匠謀生,又在建造高樓大廈,為社會和他人服務。

4.升華需要

社會心理學家曾對400 位世界名人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高達30%的人在童少年都遭遇過生活的挫折和磨難,其遭遇有四種情況:

(1)家庭經濟困難或貧困不堪;

(2)親人關係不睦或從小失去父親或母親;

(3)父親在事業上遭受挫折和失敗;

(4)本人自幼體弱多病或殘疾。

我曾經寫過一篇《愛的升華》小說,其素材取自本人的一段人生體驗:在愛情失敗的挫折麵前升華人生的動力。

我二十五歲時經曆過一次創痛巨深的愛情挫折。但在一次登山活動中,我從山峰疊起、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自然景觀中,突然感悟了一條人生哲理:宇宙寬廣無邊,社會生活豐富無限,能給人生帶來幸福、快樂的事物很多,愛情僅僅是人生的一個小部分。滿足個人需要固然幸福,但它還是渺小的,如果能改造自然,滿足社會的需要那才是偉大的。

這次愛的升華,堅定了我研究成功學的欲望,為我這個本來欠缺良好教育、缺乏生活依靠又在愛情中失敗的年輕人注入了高能量的動力。我現在能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奉獻社會,幫助別人,與這愛的升華所產生的動力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