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列出的這些角色是否有助於實現你的信念?
(4)如果你每周都對這些角色檢討一次,以使一周的活動維持均衡,是否有助於追求圓滿的人生?
3.尋找象限目標
現在你已經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請思索下麵這個問題:
這一周內當你扮演每一種角色時,有哪件是最重要的?哪件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思索這個問題時,你應該同時聽從理性和感性的聲音。什麼事情對你所扮演的角色有重大影響?比如說什麼事會影響你扮演妻子、朋友、父母、員工角色?你應該利用羅盤來幫助你尋找答案,而不是時鍾,仔細傾聽你的良知,答案的關鍵是重要性而非緊迫性。
比如說你的某個角色與他人發展有關,你的目標很可能包括安排個人內省時間、明確信念、收集有關的信息等。至於工作上的目標則包括做長期規劃、訓練部屬、拜訪客戶、增進與老板的共識等。
在利器型領域,物質目標可能是定期運動與適當的飲食;精神方麵可選擇冥想、強化或研讀有啟發性的書籍;心理方麵不妨製定目標去上課或自修;至於社會性發展方麵,可在“與人互信”的原則上下工夫,比如培養用心傾聽的習慣、誠實、無條件接受人的能力等。總之,關鍵在於持續加強這幾方麵的修養,使自己更有能力去愛、生活、學習與發揮影響力。每天隻要花一小時利器,你就能建立內在的成就,從而充實外在成就的能力。
你可能認為在每個角色中都有好幾個目標要完成,不過你最好把範圍限定在一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中。內在羅盤可能也會告訴你,不宜在一周內設定每個角色的目標。第二象限的特色就是非常有彈性,你大體可依照內在羅盤的指示,決定最重要的是哪件事。
現在請在一周計劃表的目標欄中填上你的目標。
如果你考慮得夠周詳,所選定的目標應該都是你認為有助於角色實現的。
現在請你思索下麵問題:
(1)如果你在下星期完成以上的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2)你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3)如果你隻完成部分目標,結果又如何?
(4)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5)如果你持續每周都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
(6)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
4.確定決策依據
要有效地實現第二象限的積極目標,首先必須確立一套決策的依據。多數人的生活因第一、三象限的事務而擁擠不堪,卻又不斷想擠出一點時間來完成,無非是要為“最重要的事”挪出一些時間。其實根本解決方法是不把時間都排滿了再來騰挪,而是先確定輕重緩急,再安排時間。
下麵是一位時間專家和大家分享的一段經驗:
“我參加過一場討論會,課題是《時間》。講到一個段落時,講師說:‘下麵我們來一段問答時間。’他從桌下拿出一個寬口罐子放在桌上,旁邊有一個盤子,盤子上放了拳頭大小的石頭。他問大家:‘你們認為可以放進去多少石頭?’”
“大家猜完以後,他說:‘好,我們看看誰猜得對。’他拿起一個石頭放進罐子裏,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我不記得他放了幾個,總之最後放滿了。”
“他說:‘這個罐子是不是放滿了?’”
“每個人看了看罐子都答‘是’。”
“他說:‘是嗎?’”他從桌下拿出一小桶小石子,把一些倒進罐子裏,搖了搖,小石子紛紛跑到大石塊之間的空隙。他笑了笑又問大家:‘現在罐子滿了嗎?’”
“這次我們都不敢大意了,‘不一定’。”
“‘很好’,說著,他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倒進罐子裏,沙紛紛跑進大小石塊的空隙。他再一次望著大家問:‘罐子滿了嗎?’”
“大家齊聲大喊:‘沒有!’”
“他說:‘好極了。’說完拿出一瓶水來倒進罐子裏,然後他說:‘我這麼做是什麼意思?’”
“有人回答:‘意思是我們總能找到空隙,隻要肯用心,生活中總可以填進更多東西。’”
“他說:‘不,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你沒有先放那些大石塊,你會放小石子、沙子和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