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中,硬的手段是為了防止或者糾正下屬犯錯誤,而軟的手段是為了鼓勵下屬的良好表現,激發下屬更大的工作熱情。
管理需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工作關係,而談到“人”的時候,首先就談到了尊重。誰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所有主管在管理下屬時不可觸碰的一個底線。
主管擔負著實現企業目標的任務,為了完成上級委派的任務,他被賦予了一定強製別人的權力。擁有了這個權力的主管可以指示、指導、糾正下屬的過失。但是,有的主管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采取強硬手段壓製下屬。當主管太過倚仗權力時,完成目標成為他們唯一關注的事情,而下屬的心理感受完全被忽視。
很多主管對於工作、權力太多執著,缺少換位思考的意識。主管和下屬是工作關係,不是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下屬是獨立存在的個人,在職位上下屬歸主管調遣,但不等於失去了人格和尊嚴。
一些主管會口口聲聲地說:“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這是命令,沒有討論的餘地。”“我都說了多少次了,你還想不想幹了。”有的主管在批評下屬的時候,可能說得更加難聽,而且在公開場合也不給下屬留麵子。
鬆下幸之助說過:“經營者若以嚴厲之姿態存在,那當然不會令人心悅誠服。嚴厲雖有其必要的一麵,但僅取嚴厲的姿態是不能服人的。”不要把批評下屬演變成人身攻擊,批評的目的是讓下屬認識錯誤,目的達到了就應該罷手。有的時候,言語就像是釘釘子,即使把釘子拔出來,還是會在木板上留下一個無法恢複的小洞。
有的主管管得太硬,容易傷人,把下屬逼成自己的死對頭。還有的管得太軟,傷到的是自己。這是管理上的另一個極端,也是一種不正確的管理方式。
主管對下屬管得太鬆,或者自己太好說話,容易降低自己對下屬的威懾力。除非你是一個特別有人格魅力的人,不需要自己多費唇舌,下屬心甘情願地認真工作。但這是多麼不現實的事情。
總之,管理中軟硬兼施是主管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缺少哪一種都會成為瘸腿走路的人。不僅走起路來一歪一歪地不好看,而且速度也很慢。真正好主管都堅持軟硬兼施的管理理念,既維護了做領導的威懾了,也不忘聚攏人心。
貞觀八年,李世民要修洛陽宮,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建議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
太宗接書大怒,對左右大臣說:“德參要國家不役一人,不收鬥租,宮人皆剃光頭,這不是心懷惡意嗎?”打算處皇甫德參以“謗訕”(即誹謗之意)之罪。
侍中魏征連忙進言道:“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過‘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歎息的事有六件’。自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的心。可惜激切的上諫總會給人一種詆毀、誹謗的感覺,所以希望皇上能夠通過他激切的言辭,領會他上諫的實質與苦心。”
唐太宗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說:“除了你,沒有第二個人能講出這番道理來。”於是把皇甫德參叫來,就他那好似“訕謗”的上諫,將他狠狠訓斥了一頓,然後又賞給他20匹帛,還把他提升為監察禦史,表彰他敢於上諫的行為。這一貶一褒,讓皇甫德參深感誠恐,既自慚於過激的言辭,又感激太宗的深明大義,從此對太宗更加服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何軟硬兼施,就是“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吃”。主管對下屬施威,批評或者責罰,使他對自己的錯誤有所醒悟,待他的愧疚心平息下來,又要恰當地給他一點鼓勵,引導他朝正確的方向走。
在管理中,硬的手段是為了防止或者糾正下屬犯錯誤,而軟的手段是為了鼓勵下屬的良好表現,激發下屬更大的工作熱情。比如,下屬犯了錯誤,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難,必然會垂頭喪氣,心灰意冷。如果這種消極的心理不能及時消除,有可能開始自暴自棄。身為主管適時地送上幾句溫馨的話語來鼓勵下屬,會比一味地批評更有效果。
態度決定成功。主管的管理態度決定下屬對待工作的態度,下屬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著他的工作業績。運用正確的管理思路可以讓下屬和自己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