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並購的動因(2 / 3)

企業的規模經濟是由生產規模經濟和管理規模經濟兩個層次組成的。生產規模經濟主要包括:企業通過並購對生產資本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在各子公司實行專業化生產。管理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由於管理費用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分攤,使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大大減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

(5)買殼上市

目前,我國對上市公司的審批較嚴格,上市資格也是一種資源。某些並購不是為獲得目標企業本身,而是為獲得目標企業的上市資格,通過到國外買殼上市,企業可以在國外籌集資金進入外國市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在海外已多次成功買殼上市,控股了香港中遠太平洋和中遠國際。中遠集團(上海)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耗資1.45億元,以協議方式一次性購買上海眾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發起人法人股,達到控股目的,成功進入國內資本運作市場。

此外,並購降低進入新行業、新市場的障礙。例如,為在上海拓展業務、占領市場,恒通通過協議以較低價格購買上海棱光實業國有股份,達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業務成功地在上海開展;還可以利用被並購方的資源,包括設備、人員和目標企業享有的優惠政策;出於市場競爭壓力,企業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競爭力,開拓新業務領域,降低經營風險。

我們再來看企業並購的作用與並購的決策原則:

1.企業並購的作用

企業並購作為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表現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於:企業的總體效益超過並購前兩個獨立企業效益之和的經營協同效應;由於稅法和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等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收支上的財務協同效應;可實現企業的主營業務轉移等發展戰略。成功的企業並購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和擴大證券市場對全體企業和整體經濟的輻射力;企業並購能強化政府和企業家的市場意識,明確雙方責任和發揮其能動性,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並購為投資者創造盈利機會,活躍證券市場;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企業並購的決策原則

在並購決策時,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有:並購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則;並購後行為主體的企業化原則;實施方案的科學論證原則;並購機理上的資產核心原則;並購行業選擇上的產業政策導向原則;並購容量的整合顯著有效原則;並購進程上的漸進原則;並購重組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原則等。這裏的所謂整合,就是並購方所擁有的與調整包括被並購企業在內的所有生產經營要素與環節的能力;所謂的以資產為核心,是指集團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他企業建立起緊密的資產聯係,並購雙方的資產可否建立一種有助於提高整體效益的關係,並購方的地位取決於淨資產的多少和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總之,以上述原則為依據,保持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企業並購的動因在上麵的內容中已經概括地介紹過。下麵,我們再從財務方麵來探究一下企業並購的財務動因,具體如下:

在西方,對企業並購存在種種理論上的解釋。有的理論認為並購中通過有效的財務活動使效率得到提高,並有可能產生超常利益。有的從證券市場信號上分析,認為股票收購傳遞目標公司被低估的信息,會引起並購方和目標公司股票上漲。綜合各種理論,企業產權在買賣中流動,遵循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使生產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產生效益的地區和行業的同時,還要考慮由於稅務、會計處理慣例以及證券交易等內在規律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的效益,因此,企業產權並購的財務動因包括以下幾方麵。

1.避稅因素

由於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營業收益與資本收益間的稅率差別較大,在並購中采取恰當的財務處理方法可以達到合理避稅的效果。在稅法中規定了虧損遞延的條款,擁有較大盈利的企業往往考慮把那些擁有相當數量累積虧損的企業作為並購對象,納稅收益作為企業現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企業現金流量的盈餘使用方式有:增發股利、證券投資、回購股票、收購其他企業。企業通過資產的流動和轉移使資產所有者實現追加投資和資產多樣化的目的,並購方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換取目標企業的股票,這些債券在一段時間後再轉換成股票。這樣,一方麵發行債券的利息可先從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後的盈餘計算所得稅;另一方麵,企業可以保留這些債券的資本收益直至其轉換為股票為止,資本收益的延期償付可使企業少付資本收益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