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5 富貴糕和吉祥餅(1 / 2)

第一卷 15 富貴糕和吉祥餅

明天是七月初一,是鎮上集市的日子。每月初一、十五這兩天,附近各村的人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也不管買東西還是不買東西,隻要不是農忙幾乎全家出動,套著車去趕集,小半天地在集上逛,畢竟這是這裏最大的娛樂活動。

龍靜知道了想起了老家的集市,老百姓在這一天既是買東西人也是買東西人,在街邊擺個地攤,出售些自家出產的吃的用的東西,大多數在集市結束都會賣的差不多,甚至有專門趕集的小商販,買賣十分紅火。她大姑父就是趕集的小商販,專門賣豬仔,最後蓋起了小樓。

她的麵點拿到集市上應該也能賣出去。

她知道,種地吃飯也就餓不死,發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當然,她也沒想。隻是發現自己很能吃,而且地畝出產用於生活方方麵麵,日子過的肯定會緊巴。再說了,學了二十年的手藝不用白瞎了。

決定了靠麵點賺點錢,可問題來了,做什麼麵點呢?

糕點?

不行,糕點成本太大,配料、設施,這兩樣就叫她想都沒往下想。

麵條類?

也不行,那需要的東西也很多,水、火、還有柴。

……

成本要最低,方便攜帶,大眾口味,定的價格不能太高……想來想去自己學的麵點都不合適,龍靜腦海裏想著自己現有的糧食,蕎麵、高粱米,和村婆婆借的打算做醬的黃豆、玉米,最好能用這些東西做點什麼。

做什麼呢,到底做什麼……龍靜絞盡腦汁終於靈光一現,小時候吃的一些幹糧。對!就做這個!這個好做,成本低,便於攜帶,而且價錢人們也能接受。口味嗎,這裏是北方,她老家也是北方,盡管時空不一樣了,男女不一樣了,可從這裏的莊稼作物,食物口感,以及一些風土人情沒什麼大的差別。

可以試試!

龍靜選擇了兩種老家的幹糧,一種用蕎麵做的“掄餅”,一種用五米和小米做的“幹麵子”。兩種相同之處就是好做,省時間。缺點是,前者吃多了愛放屁,因為蕎麵容易叫肚子發脹。後者吃著有點噎嗓子,原因是做出來的幹糧很幹,不然怎麼教“幹麵子”呢,不過點饑最好,記得小時候家裏長備下這樣的幹糧,下地幹活中午不回家拿上幾塊就著鹹菜和水吃,能頂一下午。

龍靜到村婆婆那裏又借了十斤小米,看到蜂蜜,借了半碗。拿著二斤小米和一斤玉米到村頭的磨房磨了。當然這點東西人推碾子就磨了,隻有多的才到水磨房。

總體上說,這邊的科技相當清中後期,還是比較發達的。

磨完回來,小米麵和玉米麵摻和一起,玉米麵要少些,這個多少比例全靠口味,喜歡吃小米,就少放點玉米。龍靜放了少許玉米,主要突出小米,滴上蜂蜜,用水活了,分別弄出一個塊塊巴掌大小的麵團,鍋放上水,在水的上方鍋邊上用鏟子把麵團圍著水貼了一圈,下麵燒火,什麼時候麵團鼓起來,熟透就能起鍋了。

等出了鍋,龍靜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嗯,感覺還真不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蜂蜜的緣故,吃起來甜絲絲的,混合著玉米和小米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