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4 家產與債務
什麼叫會過日子呢?
從記事起家裏所有女性成員無一例外地對龍靜說一件事,那就是你要學會過日子。可到底怎麼叫會過日子呢,這是小時候、少年兩個時期,龍靜一直沒想明白的。
可說實在的,龍靜挺鄙視‘會過日子’這四個字,覺得它太俗、太土、太壓抑、太沒情趣、太不美麗,她這樣一個少女和‘會過日子’放在一起就是暴殄天物。後來上了學,書香之氣的文藝氣氛叫她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可惜學習不好,還是回到了又俗又土的‘會過日子’中來,她不甘心,才鼓起勇氣去了大城市,勢必尋找心目中那種藝術的生活。
八歲的龍靜就燒火做飯、喂雞喂豬、帶弟弟、下地幹活,其實她一點也不喜歡,隻是生活總是現行為主地選擇你,當這一切習慣了也就無所謂喜歡還是不喜歡了,何況她還是靠這種不喜歡的東西在城市立了足。即使這時候她還是沒有明白什麼會過日子,當她準備創業的時候看到自己這些年打工賺來的積蓄才終於明白,什麼叫會過日子,它的衡量標準是在你應付了正常生活後還有存有攢,叫你有經濟支柱去想三像四。
會過日子隻需要三點,勤勞、動腦、節儉,另外再加一個前提,健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在做到以上三點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也能是小富小貴,再低一點溫飽沒問題。當然要在相對太平世道的大環境下。
人長大了,如果回過頭看看會發現,當年最厭煩的東西往往是真正屬於你的,當年最鄙視的東西往往是你最依靠的,就像龍靜,最討厭‘會過日子’,可是這恰恰是一直伴隨她的,叫她生活越來越好。
每一個人,不管做什麼,在哪裏,隻要是活人就會麵對的一件事,隻是方式不一樣,如同鄉下人圍著鍋台轉,城裏人圍著馬勺轉,一樣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隻是便利了。再借用郭德綱那番雅俗論來說,人可以不雅但不能不俗。
龍靜多年前就悟出了道理,一定要腳踏實地,心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坦然接受了過日子裏的零零碎碎瑣事,發現了其中的樂趣,以至於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在麵對將來怎麼過日子並沒有無措,二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早練就了一身自理的能力,在這方麵早就成了資深級的人物。
鎮上的一些商戶在村婆婆和邊鄉紳發動下救濟了一些生活用品,從廚房物件到炕上鋪的蓋的,以及衣服鞋子和使用工具等,村婆婆用她的馬車拉回來叫她們三家分了。雖然東西都是舊的,但能用,要是自己置辦也是一筆大開支。
龍靜就一個人,分的相對少些。先說廚房的東西,一口大缸,一口三缸。補充一下,這裏的缸都是一種土燒成的,分有大缸,二缸、三缸、小缸腿四種,後者都比前者小一圈,矮一點,以此類推。
大缸裝水,放在屋前,以防火災。三缸裝水,放進廁所,衝洗廁所。除了兩口缸外兩隻粗瓷大白碗,四個小白碟子、一個淺口盤子。都是粗瓷,白色,帶著點豁口,不太美觀,但可以使用。兩個罐子,一個壇子。一般壇子開口小,罐子開口大,質地和水缸一樣。兩個豁口一個還算完好。四個大盆,兩個二盆,兩個小盆,質地都是土燒的,完好。
兩個罐子一個壇子龍靜打算兩個裝錢一個裝皂粉。兩個二盆一個洗臉、一個洗腳、一個小盆洗小內內、一個大盆洗內衣、一個大盆洗外衣。
不是龍靜矯情,是擔心條件太差,不衛生會得病。在古代得病在她看來是件很可怕的事,還是盡量講究一些吧。剩下的小盆預備。
加上給山區學生買的那套餐具,一個小碗、四個小盤、兩個小勺、一雙小筷子、兩個帶蓋子的小杯子,除了筷子都是不鏽鋼的。還有她自己的那個袖珍小白瓷杯子,再有就是喝剩下的礦泉水瓶一個,大飲料瓶一個,營養奶一個,在張嬸那裏定製的兩個木桶、兩個木勺子、兩個木鏟子、一把木筷子、筷籠、兩個木水舀子,兩把刀、菜板、肉板、麵板各一個、大小擀麵杖各一個,木製的缸蓋一個,屬於廚房的東西就這些了。這一套留作自己日常生活用,救濟來的那些留作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