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請給我一句話作為座右銘,好嗎?”我一向滿人所願,就這樣“一句話”、“一句話”,一生之中不知給了多少人多少個“一句話”。我深深感到:給人“一句話”很容易,但如何讓對方受用,才是最重要的。像六祖惠能大師本來隻是一名樵夫,因為聽到《金剛經》裏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若有所悟,所以尋師訪道,後來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春米八月,開悟見性;丹霞禪師原本要進京趕考,因為聽到一句“選官不如選佛”的話而出家學佛,在一番精進修持之後,也成為禪宗的一代祖師。

《阿含經》說:“聞善言,要著意。”我很慶幸生來就具有這種性格,每逢聽到好的句子,都能牢記在心,給予活用,使我一生受益無窮。例如家師誌開上人引用古德的“先做牛馬,再做龍象”,讓我肯定工作最神聖,服務最偉大;芝峰法師的“不要做焦芽敗種”,讓我隨所在之處都不忘失菩提心;塵空法師的“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讓我即使麵臨山窮水盡的困境,仍能堅忍不拔,無怨無悔;東初法師的“錢,用了才是自己的”讓我體會到:最佳的用錢之道,是使大眾獲得取用無盡的般若寶藏。甚至童年時,外婆的“殘缺就是美”、母親的“排難解紛不是閑事”,還有教育家杜威的“重新估定價值”、一般人所誤解的“圖利他人”等,都成為我一生待人處世的格言。

後來,我自己在應事接物當中也悟出了許多“一句話”,像“凡處世待人,都要皆大歡喜”、“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為信徒添油香”、“要做義工的義工”、“肌肉是要活的”、“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感動是最美的世界”、“忙,就是營養”、“疾病就是良藥”、“不知道的樂趣”等,於弘法開示中一經提及,立刻就會在徒眾之間流傳起來,凡此令我感受到“一句話”所散發的力量。無怪乎市麵上不乏有關“名人成功一句話”的書籍,多年前也曾經看到《普門雜誌》到處為“一句話”的專欄而向人索稿。

後來有人告訴我:一句話固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但“聽時似悟,對境生迷”是一般人的通病,所以希望我將親身體驗說出來,好讓大家能夠玩味其中的含義。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變,苦難連連,確實有很多“一句話”的故事值得作為現代青年勵誌的參考。因此從一九九二年七月開始,我不揣淺漏,將一生事跡,借著“一句話”作為引子口述出來,由弟子滿果(輔仁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整理記錄,貢獻給大家。《普門雜誌》得知,率先爭取連載,著名的《遠見》、《講義》等雜誌也曾索稿刊登。經過七年的時間,我終於完成了一百篇“一句話”,而今結集出書,訂名為《往事百語》。

猶記得七年前剛開始撰寫《往事百語》時,心裏曾經盤算著,如果每個月都為《普門雜誌》提供一篇的話,也要花費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能到一百篇,萬一我才完成了六十篇、七十篇就往生了,如何成為“百語”呢?當時有人說,即使真的如此,弟子繼續師長未竟之作,古有前例,比比皆是。如今《往事百語》居然在我自己生命過程中留下曆史,真是令人欣慰。

最讓我感動的是,多年來,讀過《往事百語》的人經常讓我分享他們的法喜:

有的說,懂得“心甘情願”之後,做事有了另一番的境界;

有的說,了解“難遭難遇”之後,世界充滿了美好的意義;

有的說,“敢,很重要”,使他們在遭逢困境時,仍能抱持信心,衝刺到底;

有的說,“忙,就是營養”,讓他們在工作的時候,產生無比的力量。

我覺得是因為他們經過了深思體會,真正把書讀到了心田裏,讀到了生活中,所以能有如此的感受。《往事百語》之任何一“語”都不是分別的意識所能認知的境界,而必須用心靈去感受,用實踐去印證,才能獲得個中的意味。對於“一句話”如果輕易放過的人,即使是讀遍千經萬論也百無一用,這就好比牛飲狼吞的人哪裏能品嚐出“無心之茶,花紅柳綠”?走馬觀花的人哪裏能看得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經雲:“以聞思修,入三摩地。”誠乃不虛之言也。

此外,由於書中所述皆為自己經曆過的往事,所以:

一、難免以“我”為主軸來發展文章的脈絡,同時對於時代、事物也有所臧否,但絕非自我標榜,純為就事論事,旨在將心路曆程及所思所行寫下來,盼能對大眾有所助益。

二、地點、人物雖不免有重複之處,但感受不同,如能仔細三思,咀嚼回味,必有一得。

三、承蒙學者專家撰文推介,愧不敢當,在此一並致謝,並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值此世紀交替之期,由衷感恩三寶加被,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作為公元兩千年及佛教東傳中國兩千年紀念之獻禮。

是為序。

星雲 於佛光山開山寮

一九九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