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策答道:“弟來此已有十天,上次與公子話別,原以為不久即可重瞻風采,不想弟萍蹤漂流,行止靡定,竟然一別就是三載。公子說別後不勝雲樹之思,彼此一理。”

“賤仆牽有兩匹牲口在此,請兄現在就一同上馬,光臨敝寓。晚上略治菲酌,為兄接風,並作竟夕之談,如何?”

“弟此刻要到寺內找一江湖朋友,並已約定晚飯後去臬台衙門見一位朋友商談一件急事,今日實不能到尊寓暢敘。明日上午請公子稍候,一定趨謁。公子仍在宋門大街下榻?”

“還是那個地方。你我不用客氣,明日弟在敝寓恭候,務望光臨!”

“一定趨謁,並有一事奉懇公子相助。”

“何事?”

宋獻策見左右圍了許多閑人看他同公子說話,還有成群的災民圍過來向公子求乞,不便將事說明,回答說:

“談起來話長,明日慢慢奉告吧。德齊二公子現在何處?”

“舍弟一同在此。他也常常提到老兄,頗為思念。方才我們同來相國寺拜謁圓通長老,他因有事先走一步。”

“弟半年前聽說圓通長老在嵩山少林寺閉關,何時來到這裏?”

“長老於上月閉關功滿,因周王殿下召他來主持一個‘護國佑民、消災弭亂、普救眾生法會’,於前日來到開封。長老年高,一路風霜,身體略感不適,故今日尚未進宮朝見周王。弟三年前曾許諾將家藏一部唐寫本《法華經》贈他,特偕舍弟前來探候,並將《法華經》送上。老兄明日上午可一定光臨敝寓,愈早愈好!”

“一定,一定。”

宋獻策與公子拱手相別,望著公子同仆人上馬,奔上寺橋,才轉身往山門走去。一位擺拆字攤的朋友站起來對他拱手問道:

“獻策兄,同你說話的這位公子是誰?”

“這是杞縣李公子。”

“有一位李公子名信表字伯言的可就是他?”

“正是這位李公子。”

“啊!久聞他的大名,果然英俊瀟灑,談吐爽快,雖係世家公子,卻無半點紈袴習氣。弟有一位窮親戚是杞縣人,常聽他說李公子最喜歡周濟窮人,救人之急。一身文武雙全,就是淡於功名,也不喜歡與官府來往。”

宋獻策因見天色不早,隻怕找不到那個賣膏藥的,便拱手一笑,匆匆進了山門。山門裏邊,甬路兩旁有擺攤子算卦的、看相的、揣骨的、代寫書信和庚帖的。有的同宋獻策認識,站起來拱手招呼,讓他坐下敘話。獻策對這些泛泛之交都隻笑著拱手還禮,隨便寒暄一二句,並不留步,匆匆地登上二門石階。

二門裏邊,遊人眾多,除有各種做小生意的、算命看相的、賣假藥的、說書賣唱的之外,在甬路兩邊還有坐地要錢的瞎子、瘸子、打磚的、排刀的。這些人在叫化子一行中屬於坐氣一門,經常在此坐地求乞。凡屬於叫街一門的叫化子都不許進入山門以內,違反者由他們亂棍打出,交給龍頭(叫化子頭兒)懲辦。這寺院中的一切風物、人事和聲音,宋獻策久已看慣聽慣,引不起什麼興趣,所以他低著頭直往前走。到了丹墀下邊,正要登上台階,忽然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他:“獻策往何處去?”獻策驀然抬頭,看見丹墀左邊站著撫台幕中的清客尹宗浩和一個陌生的外地人。

獻策趕快走過去,笑著拱手說:“巧遇,巧遇!正思登門拜候,不料在此相遇!”尹宗浩介紹說:“這位是撫台大人的一位鄉親,新來大梁,小弟今日陪他來相國寺看看,不期與老兄邂逅!”獻策趕快同客人互相施禮,寒暄幾句,陪著他們一起向大殿走去。這大殿九明十一暗,十分雄偉,匾額是元朝不花丞相親筆所書“聖容院”三個大字。當那個客人懷著驚奇和讚歎的心情細看大殿的建築時,尹宗浩拉著宋獻策退後一步,小聲說:“前幾日老兄所囑之事,弟已問了一下。這案子因係舉人投賊,情節十分嚴重。幸好是撫台大人的舅老爺知道此人是兄台的朋友,願意替他在撫台大人麵前說話。我想,隻要這位舅老爺肯幫忙說話,事情就有轉機。”

“舅老爺及撫台衙門各位老爺關照救護之恩,不惟敝友將結草銜環以報,即愚弟亦感激不盡。如今困難的是,這位遭事的朋友出身寒門,在開封也沒有至親好友。弟新從江南回來,聽到此事,激於朋友義氣,替他奔走營救。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對各方如何酬謝,深感慚愧,奈何?”

“老兄在江湖上名聲素著,新從江南漫遊歸來,衙門中各位老爺都想請你細批八字或看一看相。處此亂世,吉凶變化無常,誰不想向高明如兄的人問問流年,以便趨吉避凶。所以在這件事上,雖然要多少花幾個錢,卻也不會花得太多,請兄放心。那位舅老爺的八字你批了沒有?”

“已經批好,擬於明日下午親自送去。”

“好,好。你明日下午先到敝處,我陪你一道見他。他近來官心很重,打算花幾千兩銀子做一任知府或同知。老兄可不要鐵口無情,澆他冷水。”

獻策點頭,哈哈一笑。因為尹宗浩要陪著客人到大殿裏邊看,獻策就同他們拱手告別,往後院去了。

大殿後邊是高閣三間,為開封周王所建,上坐大慈悲菩薩。閣前邊有一群人在看打拳,宋獻策一聽那打拳的是河北口音,便將頭一擺,繼續前行。轉過地藏殿背後,還有兩三處玩槍使棒和打拳賣藥的,也都不是陝西口音。到了最後一個地方,看見圍觀的人特別多,從人堆中不住地大聲叫好。他擠進去一看,也是賣膏藥的。一個魁梧後生正在舞劍,確實劍法精熟,與一班常見的江湖藝人不同。獻策心中疑問:“難道就是他麼?”等了一陣,這後生把一套劍法舞畢練畢,收劍入懷,在周圍一片稱讚聲中連連拱手,說道:“見笑,見笑。”

宋獻策心中猛然一喜,暗暗說:“就是他!陝西口音!”

陝西口音的後生也向獻策打量一眼,又向全場說道:“各位君子,各位看客,小人初來汴梁,人地生疏,承蒙青眼看待,對小人半精不熟的武藝,謬加稱賞,使小人愧不敢當。小人吃了二十多年白飯,身長六尺,縱然能練幾套武藝,也值不得各位過獎。現在讓我們小夥計練幾套武藝請各位看看,練得好了各位笑笑,練得不好請各位包涵,不要見怪。”他轉向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問道:“小夥計,今日來到中州地麵,你敢不敢練幾套武藝讓各位君子看看?”

小孩高聲答道:“我敢練!”

後生說道:“你好大的膽!這中州地麵,四通八達,乃是藏龍臥虎之地,英雄薈萃之區,非同小地方可比。在場君子,經多見廣,什麼耍武藝的不曾見過?你這小娃兒不知天高地厚,敢在魯班門前耍斧頭,難道不怕各位看客笑你武藝不佳,一哄而散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