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我在焦山佛學院讀書時,一篇文章隻看了十分鍾,老師就考試,訓練我們博聞強記、急智反應。有時上些理則學的課,當時年紀還小,思想未成熟,實在聽不懂,但卻能把握到“凡是道理一定要有原則”,能合理、合情的才是大眾需要的。雖隻是一堂課的概念,我就能終身受用;上課若聽不懂,抓不到重點,上起課來不僅乏味也不受用。

聽一場演講、看一篇文章、讀一本書後,自己能講得出重點,或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共鳴、意見……那你看的、聽的才是自己的。否則講不出聽不懂,徒然浪費時間。

作為一個學生,應如何用功?

一、會“聞”。沒有聽聞就不會接受,學生不接受,則上下不能相應,不能相應又如何教育?故“接受”在學習過程中很重要。佛經中“諦聽!諦聽!”就是聞的真義。

二、會“思”。聽了以後要懂得深思,反芻才會消化,吸收才會受用。佛經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義。

三、會“修”。道理聽了,也信受了,接下來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諸實踐,才不會變成空談。佛經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義。

我在少年求學時,就培養“會聽、思想、奉行”的習慣,就是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中庸》上講得很好——學習要廣博地學,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實行。

除非不學,要學就要學會,否則,絕不放棄;除非不問,要問就要問清楚,否則絕不放棄;除非不想,要想就要想清楚,否則,絕不放棄。

別人學一遍就會,我要學一百遍;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這樣學習,再笨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凡事要不斷地累積,不斷地學習,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