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書要讀得好,除了懂得準備資料以外,思想的訓練尤為重要。眾生本自具有的佛性中,蘊藏有無限的潛能,其開發拓展即有待於思想的訓練。
所謂“源頭若清,波瀾自闊”,思維活潑靈巧,就如同河流源頭的一方活水,自能洋洋灑灑,宣泄出壯闊的波瀾。以古證今,固能窮諸本源,若能進一步闡揚精辟的佛理,使之落實於現代社會,為人類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則更能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相應;而研究宗教,學術論點與宗教情操是不能分開的,否則空有骨架而無血肉,就不能將這個宗教研究得鞭辟人裏。
有一則廣告標題是“燧人氏哭了!”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因發明了火,而將人類帶進文明。火,能成熟大地萬物;火,能溫暖人心,其對人類貢獻可見。為什麼燧人氏要哭?原來是“電磁爐”的廣告,不禁令人會心一笑。
思想的潮流是推動人類與世界進步的唯一原動力。美哲學家威爾·杜蘭認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有:孔子、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頓、伏爾泰、康德、達爾文。
南宋時,朱熹與陸九淵兩人隻要一碰麵,都會極力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對方接受。有一次,朱熹對陸九淵說:“要教育學生明白道理,必須多讀書。”
陸九淵回道:“道理存在於人們的思維中,書讀多了,反而糊塗。”
朱熹又說:“學習不破萬卷書,怎能有出息?”
陸九淵說:“書籍堆積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讀完?”
這兩位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學者,雖有治學思想的分野,但並沒有妨礙他們的友誼,兩人互拜為師,取長補短,完全沒有門戶之見。朱熹在廬山腳下辦起“白鹿洞書院”時,不但請陸九淵來講學,還將其治學警句鐫刻在石碑上,立於書院門口。
盡管思想不盡相契,但在學術的大前提下,仍能互尊互重,實是“融和”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