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男眾學部學生慧傑,因感學部所排功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望,想自我進修,要求我準許他辦理休學。利用下午下課時間,找他來講話。
慧傑的想法、感受,我昔時在棲霞山也有過。不過,我是從那些不會教書的老師處學會教書,從不會領導的老師處學會領導,人在學習的過程,要好壞全部接受再自我過濾、調整,凡是能接受人家的都會成功,在不順遂、不甘願下忍耐,是一種心誌的磨煉。環亞總裁鄭綿綿的家世大家都知道,但她剛進入公司工作時,是從掃地、擦玻璃中去體驗生活,所以一旦做上總裁就能領導他人。
(二)
人生的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要用在有用之處,不可浪費時間,學非所用。一個人的成功,發心、立願、明理、人緣、能力、責任……都是成功的因素。讀書,隻是這些因素中的一項,就如六成就一樣,要眾緣和合。人讀書讀到某一階段,先服務一段日子再讀,才會體會自己的欠缺、不足、不夠、不能。
“讀而不讀,不讀而讀”,要理事圓融,不要將事理分開,工作也一樣可以讀書。我提倡辦學,但不喜歡死讀書,讀書是要拿出來用,所以要讀快樂的書,有“用”的書。
(三)
曆史學家黎東方教授曾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孔子略傳》,是中英文對照的。以孔子父親在政府中的地位,孔子本可以讀公立學校,但為幫助母親家計而去打工,沒有進學校讀書,但卻能懂得學校所教授的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技能。
一個人隻要有心、肯學習,環境並非絕對的因素,最怕的是本身墨守成規,對別人的改進常用“以前就是這樣”的口頭禪來否決。有人說,讀書不達世務是腐儒,不體聖言是呆漢。不懂得隨時求進步,隻會固守己見排拒他人,終究會被團體、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