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眾向我表示,很喜歡看我日記中所提的名人格言,都是他們作為“座右銘”的好句子。
“座右銘”一詞始於東漢崔瑗。在《文選·崔瑗》題注上雲:“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嚐置座右,故曰‘座右銘’。”
清道光元(1821)年,東陽令陳海樓曾在北京得到嶽飛的一方端硯,硯色紫,體方而長,背鐫“持堅守白,不磷不溜”八字,字為行書。此硯後為文天祥所得,文天祥又刻上:“硯雖非鐵而磨難穿,心雖非石而如鐵堅,守之勿失人道自全。”嶽飛和文天祥就是以這銘,作為自己立身處事的準則。
用座右銘來自我策勵,是很可取的方法。座右銘有階段性的,也有終生的;座右銘不隻要銘記在心,尤其要落實於行。孫中山立誌“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佛陀發願“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印光大師的“老實念佛”,乃至一個計程車司機,在宜蘭山線駕駛四十年,從未有違規的記錄,因為他謹守“不急不急,安全第一”的原則,成為自己一生奉行不渝的座右銘。
其實,很多格言都可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端視你當時的心境,是否需要它,是否覺得它能砥礪你。鬆下幸之助以“挨罵就是進步的原動力”來激勵自己,因此他能從困境中脫穎而出;日本勤王運動中之第一功臣西鄉隆盛,他的座右銘為“人貴厚重,不貴遲重,尚真率,不尚輕率”。由此可見他的老成持重。
座右銘其實就是人生自我的定位,是自我設定的目標。如東漢崔瑗的《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身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乃至佛門的禪堂裏,維那師以“大眾慧命,在汝一身;汝若不顧,罪歸己身。”時時自我警惕。也有人以“什麼都可以不信,不能不信因果”、“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這些明因識果的警世之語,對於吾人的道德修養、人生目標的確立,都有正麵的激勵之功,實應書之於案,以此作為吾人自律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