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眾每天都會在旁“督導”,要我確實運動,但常常被沒有事先預約的訪客,占掉不少運動時間,再加上台北道場空間不大,實在算不上有運動,隻好改以爬樓梯的方式,從一樓走到十三樓(共有兩百四十七個階梯)來運動。每走完一程,都會微微出汗,比在道場室內繞圈子跑香,更具運動效果。近半個月來,每次飯後,我都會準時做上下樓梯運動,一天爬三次。
徒眾看到我在爬樓梯,也會自動地跟在後麵運動。偶爾在樓梯的行進間遇到其他樓層的人士,很自然地就會讓到一旁給他人通行。有一次,一位先生從我們身旁經過時,說道:“真不好意思,還讓你們‘退避三舍’。”
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會用成語,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文不對題。其實,退避三舍的“舍”,是古時計算行軍時,每三十裏叫“一舍”,三舍便是九十裏。所以“退避三舍”,指的是在打仗時退兵九十裏。其典故如下:
春秋時,晉獻公有三個兒子,立長子申生為太子,重耳及夷吾均為公子。後來驪姬又為獻公生了奚齊。驪姬想要獻公立奚齊為太子,就設計害死了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聽到消息就逃走了。獻公死後,奚齊即位,但卻被大夫裏克所弑,夷吾立刻奔回國即位,稱晉惠公。惠公怕哥哥重耳回國和他競爭,就派人去刺殺重耳,這一來,重耳再度展開一連串的逃亡,最後被楚成王所接納。
有一天,楚成王和重耳閑談。楚成王問:“公子,假如有一天你能回到晉國,又當了君主,你要如何報答我呢?”
重耳回道:“君侯身邊的侍從,以及圭璧、珠寶、絲綢都多得很;作為裝飾用的鳥羽、獸齒、皮革,又是楚國出產的;晉國流行的東西,也都是君侯享用之後,晉國才會有的,所以我實在想不出用什麼來報答您。”
楚成王繼續問:“話雖這麼說,可是,你總有什麼可以報答我的吧?”
重耳說:“假使我能回到晉國,又當上國君,那麼,有一天,萬一和您在中原戰場上相遇,我就叫晉軍後退九十裏,作為回報。”
後來重耳真的回到晉國即位,稱為晉文公。四年後,晉國因援助宋國而和楚國兵戎相見,文公為了實踐當年諾言,便令晉軍後退九十裏,直到城濮(今河南濮陽)才停止,這就是“退避三舍”一詞的由來。
徒眾說:“跟師父跑香真好,除運動外,還可以聽故事,增加常識。”
其實三人行必有我師,知識就在我們四周,隻要用心,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