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一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可是曆代的書籍那麼多,全部讀遍是不可能的,於是就請翰林學士李昉等人,將古書分門別類加以整編。李防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編成一部千卷大書《太平禦覽》。太宗每天都要閱讀兩三卷,有時事情太忙看不完,一定找時間把它補足。

逢到寒冬,看太宗在燈下苦讀,大臣就勸道:“白晝時短,國事又那麼繁忙,每天讀兩三卷,不是太辛苦了嗎?”

太宗說:“對讀書,我隻感到有好處和樂趣,不覺得有什麼辛苦。”

讀新書如晤良友,讀舊書如遇故人。人在獨處時,不管是良友也好,故人也罷,實是不可少的伴侶。

我也常常因“貪”看雜誌,而錯過就寢時間,到第二天要用早餐時,才驚覺一夜的流失。後來徒弟知道我有這個習慣,怕耽誤了我的睡眠,開始以分期的方式給我雜誌。

看書、讀報是我唯一的嗜好,也是我資訊的來源,它能促動我的血液,感受到世界脈搏的跳動,乃至時代的腳步。我們看電視、聽收音機、照相,不都是要把頻率找好、焦距對好嗎?如果思想、意境不能跟時代同步,不就表示你被淘汰了嗎?更何況資訊的東西具有時間性,隻要看那些記者,時常為一個鏡頭、一則新聞,上山下海、乃至千裏迢迢地趕飛機,就不禁要為他們肅然起敬。(不過,對有些記者的筆下不厚道、不忠實,我則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