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知所雲”開始
有徒眾問我,怎麼會寫文章的?談起寫作也有一段心路曆程。我在棲霞佛學院就讀時,有一次作文課,題目是《以菩提無性直顯般若論》,那時年紀尚小,還不懂題目的意思,但我仍很用心地寫了好幾張作業紙,批閱後,老師的評語是:“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老師竟然給我批了詩,我高興地拿給學長看,並問其意思,學長說:“這詩的意思是‘不知所雲’。”
又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故鄉》,老師給我的評語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
文章寫不好是不知所雲,寫得好則有抄襲之嫌,這種過程似乎是每一個行業成功必須曆練的。所以說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無我與有我
在棲霞山就學時,學院規定不準看報紙,但學生都想盡辦法偷看,尤其是看到同學的文章被刊登出來時,心裏就自許著,我也要寫文章。我的第一篇文章是《鈔票的話》,描寫鈔票被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如富人、窮人、有地位者、小人物使用時的感受。
那時年紀還小,對鈔票也不是很懂,隻不過是平時從別人的言談中,寫下自己的看法罷了。沒想到這篇處女作竟被報紙刊登出來。有了這個鼓勵,第二篇寫的是《平等下的犧牲者》,內容描述貓要吃老鼠,老鼠認為不公平,貓就說:“我吃你不公平,那我讓你吃罷!”最後貓還是將老鼠吃了,在強權下,非對等的立場談平等,那是不可能的。
故時常提示弟子,學佛要無我,寫文章要有我。如果筆下的文字沒有“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看法”,就不算是一篇好文章了。
·如何寫好文章
寫文章要如報社寫社論一樣有主筆室,大家商討後,將意見集中才下筆,故每句話都要有看法,每個例子都要有說服力,能讓人家看了起共鳴,這種集思廣益的方法,不僅可以訓練大家思想,也可以從文章中達到共識。
搜集資料是寫文章不可少的工作,文章內容不僅要與切身有關,且要有社會性、世界性、啟發性,才不會失去下筆意義,否則空論泛談,言不及義,是引不起共鳴的。
在練習寫作方麵,每天要訓練自己寫五百字以上的日記,寫一點意見、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一個問題、與生活有關的一位老師、一堂課……寫出對此的看法、意見、感想(而非記流水賬地寫下起床、刷牙、上課、吃飯),能如此持續不斷地寫一兩年,文思必然會有所增進。
文章是魔術,重在熟能生巧;文字是兵將,平時就要培養,屆時才能運用。每星期要讀千字策論,以訓練理路,啟發思想。筆是愈寫愈銳,寫好文章的不二法門,在一“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