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盡管再怎麼忙,每天總要抽空去翻閱一些書報雜誌。

二十年前剛開創佛光山時,為添購圖書館的書冊,常以步行的方式來節省車資,以便買書,甚至少做一件衣褂、節省一頓餐費,也要把書買到。佛光山圖書館裏的藏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累積起來。現在的徒眾,輕易地從開架的書櫃取書時,有幾個人能體會當初我買書的辛苦?實在一言難盡!

物質的多少不是人生苦樂的根本,要擁有人生的喜悅、感恩和內心的智慧、般若,希望徒眾都有這一層的認識,好好利用圖書館,好好看書。

(二)

一般的圖書館,隻是供人看書、閱報、找資料。我理想中的圖書館,一者要有寮房,為有心到此做研究的人,提供食宿,甚至研究費,讓他安心研究,但是一年半載後,至少必須留下兩萬字的研究報告,由我們編纂出書。二者有教室,讓學校的老師帶學生到此做短期的教學,我們也可以供給吃住。如此集合研究、教學、出版、閱覽等功能於一體,才是我理想中的圖書館。

(三)

研究科學要閱讀新書,研究文學要閱讀古書,研究經典則永遠要讀古今中外之書。

英國格拉斯哥市的某家書店門口總放著一箱舊書,有位靠獎學金過活的窮學生,在箱內看到一本學校指定要看的書,就每天花些時間讀一章。後來他賺夠了買那本書的錢,不料那本書已不在紙箱裏了。

他詢問之下,老板伸手從身後書架上取下那本書,把它遞給窮學生道:“有位先生想買這本書,可是我知道你還沒有看完。”

這則故事令我很感動,為窮學生的苦讀,為書店老板識才惜才的胸懷。佛光山目前擁有八座圖書館(男眾學部圖書館、女眾學部圖書館、研究學部圖書館、編藏處圖書館、大慈庵圖書館、民眾圖書館、普門中學圖書館、大慈兒童圖書館),不知此刻有多少人在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