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政治家左宗棠,在寫給他兒子的家書上提到:
“……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爾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不記清首尾,是目不到也。
“喉、舌、唇、牙、齒五音並不清晰伶俐,朦朧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隻圖混過就是,是口不到也。
“經傳精義奧旨,初學固不能通。至於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釋,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複推尋,務期了然於心,了然於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裏行間,時複思繹,乃為心到……”
每看到這一段家書,倍感親切,好像是在替我述說一樣,為人師者與父母心實不分軒輊。跟學生上課,不奢望大家都聰明得一講解就能了然於心,但卻很在意同學聞法的態度,最起碼要能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荀子》提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讀書除了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外,一顆柔軟赤子的心也可以變化氣質,不要想世間的人對我不好,而要反省是自我的慈悲心、包容心不夠,故為人以率直、天真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