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為東漢時期文學家,曾為袁紹幕僚,軍中文書多數出自陳琳之筆。當年,袁紹與曹操爭霸,陳琳為袁紹擬檄文,文中細數曹操的罪狀,同時譴責其父親與祖父的所言所行。
此時的曹操患有頭風病,群醫皆束手無策,擾得曹操白天無心做事,夜不能安眠。當曹操收到這一篇檄文時,不禁為文中字句過分的謾罵,氣急敗壞到忘記頭風病的灼痛侵擾,而不藥而愈。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袁紹大敗,陳琳被曹軍俘獲。曹操麵對陳琳,劈頭便問:“你為袁紹寫檄文罵我,這倒無可厚非;但是罵我一人就好,怎能連我的祖宗三代也一起罵進去了呢?”
陳琳謝罪道:“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一語道盡為人侍從,一切行事都是身不由己,如同箭已扣在弦上,不得不放。
曹操聽了陳琳這一席話,頗能體諒他的無奈,也基於一份愛才之心,不但不追究,仍署為司空軍師祭酒,掌管文書工作。
自古中國人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忍者無敵,能忍自安。
忍不隻是忍氣、忍羞、忍怒、忍惡、忍苦、忍難而已,忍是內在智能,遇境遇難時,知道處理,懂得化解;忍是寬容的慈悲,麵對他人的懷恨、嫉妒,能以慈悲包容、以寬容原諒;忍是見性的菩提,對境心不轉,而能歸於平靜,顯現萬丈震懾人心的覺悟之光。
一代梟雄曹操,忍下陳琳無禮的言論,是他大肚能容的大人風範,也是他悲智的展現。這樣的風範與展現,才能讓他擁有了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