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禪師是六朝陳、隋年間著名的書法家,也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出家後,各處雲遊,後來到了浙江省吳興縣,就住在永欣寺裏。史料記載,他深居簡出,勤學練字,每天磨上一大盤墨,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幾十年從未間斷。智永禪師日複一日,積年學書,光是練字累積的禿筆就有十大甕之多,每甕皆有數石,數量相當驚人。後來,智永禪師在寺前挖了一個坑,把這些寫壞的毛筆全都埋到土裏,號為“退筆塚”。而智永禪師所創作的《真草千字文》及“永字八法”,不僅統一各家草書,也被後代書法家奉為典範。

幾十年的歲月,智永禪師能在筆墨行間息諸外緣,以書法冶煉身心,這份恒長精進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退筆塚”代表的是堅守一個願力的恒常意念,是以“塚”告訴世人,要圓滿小事、大事,都得付出誠意與心血。

今日社會,麵臨的挑戰很多,要應付政治、經濟等大環境的動蕩,還要為生計、情感、家庭忙碌。信息愈多,社會愈亂,人心就愈浮動,所以很多人行事缺乏耐心與定力,不能安住在工作崗位上,經常更換工作;不能守住自己的初發心,輕易食言;不能認清自己真正適合的身份角色,一味跟從潮流輿論;麵對人生挑戰的能力顯得薄弱,稍有挫折就萎靡不振,就選擇放棄生命。

這樣的時代下,智永禪師勤學恒常的精神更是需要;無論做什麼事,經得起歲月的考驗,能夠養深積厚、韜光養晦、耐煩有恒,才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