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發兵東進襲鄭,路過周北門時,依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經過天子都門,為表示恭敬應當下車步行才是。然而秦軍將士竟脫去頭盔下車,立刻又跳躍上兵車,無視於禮節,又舉止輕佻,無威儀。

這時,王孫滿見狀,便對周襄王說:“秦軍必有災禍。”

周襄王問:“此話怎講?”

王孫滿解釋:“秦軍舉止輕佻、態度驕慢,輕佻則謀略少,驕慢則無禮節。無禮就會疏忽大意,紀律不嚴。一個無禮無紀的軍隊進入險境,能不兵敗將亡嗎?”

果然,秦與晉兩個諸侯國在崤山會戰,秦軍被打得兵敗如山倒。

《文子·道德》便說:“恣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道也。”綜觀曆史,沒有一個驕慢的人能夠獲得成功,苻堅敗走淝水,關羽痛失荊州,都是由於過於自滿,不聽旁人的建議所致。一個人的驕慢就得如此,更何況整個軍隊紀律鬆弛,傲慢無禮呢?

如果自視過高,或憑恃著一時的得意順遂,很容易生起輕蔑他人的心理,養成驕慢的惡氣。往往趾高氣昂、不可一世而不自覺,更不會重視人際間相處應有的禮節。佛說“我慢如高山”,因為目中無人無大眾,缺乏仁厚的氣度,無形中在人際間豎立起一道高牆,沒有人歡喜親近,做事也不容易得到好的助緣。

佛教唯識宗,視“慢”為根本煩惱之一,將障礙修行,招來苦果。如《百法名門論解》:“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死生輪轉無窮,受諸苦故。”雖有優秀的條件卻目空一切,隻會顯露出內心的淺薄,縱有一時的成功,也將如苻堅、關羽,成為優秀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