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內地與香港經濟上的往來也刺激了香港旅遊業的發展。香港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橋梁,隨著內地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香港主權的回歸,途經香港前往內地觀光及經商的旅客大大增加。1994年內地有900萬人次赴香港旅遊,回歸後香港旅遊業的收入更會逐年倍增,同時又為香港“購物天堂”增色。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唇齒相依。“中國因素”對香港的外貿、金融、製造業、航運、房地產、建築、旅遊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貢獻。香港過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內地的支持。一個強大的中國在東方崛起,其本身就是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金融中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正如香港《信報》1995年6月一篇文章所說:“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在下一世紀內必定會愈加強大。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有利環境下,當更能發揮其經濟活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新魅力。
香港工商界及海內外了解香港的人士大都深信,香港回歸祖國,不僅不會削弱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而且會使香港的經濟更具競爭力。人們將看到,往日的國際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將會煥發出新的魅力。
近年來海內外人士普遍認為,一個範圍包括香港及廣東珠江三角洲在內的華南經濟區正在逐步形成。“大香港”經濟鐵三角將成為90年代乃至下個世紀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地區。新的經濟奇跡將在這裏產生,全世界都在關注著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合作。
廣東省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顆明珠。廣東省的貿易和工業生產力發展速度驚人,年收入居全國之冠。在過去5年間,大部分市區家庭均有能力購買彩電、冰箱和其他高檔消費品,而珠江三角洲一帶,包括港澳在內,確是全省的黃金地帶。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運行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已初步市場化,基本具備與國際市場經濟接軌的條件。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產權結構的多元化,為該地區經濟向國內外發揮輻射作用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力量。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這些優勢,使它成為廣東省走向世界、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和樞紐地帶。廣東省計劃,在未來20年將以每年高達13%的速度增長,迎頭趕上亞洲其他高增長經濟地區。可以說,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崛起,廣東起了帶頭作用,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又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龍頭”作用。
在過去數年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香港對廣東省的影響力一直十分明顯。例如,在廣東省境內流通的港幣占發行量的1/5.在過去12年間,外商在廣東省內投資總額共達225億美元,其中來自香港的外資商業機構的資金占4/5.目前任職於港商開設工廠的廣東省工人已達300萬人。1994年經香港轉口輸入中國內地的貨物,約有六成是供應以出口為主的華南工廠作為原料和半製成品,而香港從中國內地輸入的貨品則有61%來自這些工廠。廣東省不但成為香港工業的加工、生產基地,而且在金融、通訊以及其他服務業方麵,也為港商提供越來越廣闊的市場。
為了給香港與內地尤其是廣東省的經濟大合作創造條件,目前廣東省正在大力發展基本建設,積極計劃擴建公路、港口、發電站、橋梁及鐵路。這些基建計劃,以及有關重工業發展項目,有大部分經由香港融資。
中國內地有12億人口,香港一旦打開內地的龐大的消費者市場,投資於更加需要技術、信息、資金的中西部地區,香港的經濟便會更加蓬勃地發展。在與大陸的經濟整合上,香港不但是大陸的一扇向外看的窗戶,也是海外投資者前往中國大陸的大門。那些不熟悉中國事務的外國財團與公司,也希望與香港建立合作關係,作為走向大陸市場的途徑。這為香港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97年以後,香港仍將保持多項發展對外貿易和金融業的優勢,如:獨特的地理位置、資金進出自由、法製健全、稅率低及稅製簡單、使用英語的普及、擁有大量專業人才、交通設施完善和有效率、仍實行政府不幹預政策、對本地及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加上新機場及有關核心工程的大型基建正在施工,等等,都為香港對外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競爭條件。同時隨著香港主權的回歸,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將更加密切,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會給香港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香港經濟前景是好的,要使之實現,關鍵在於香港與內地的經貿關係進一步協調和加強、有關當局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可以相信,經過各方麵人士的共同努力,定能克服人為的障礙,使香港經濟更加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