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的回歸,對於香港經濟來說,既是從未遇到過的最大的挑戰,也是可能爭取更大的經濟繁榮的絕佳機會。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將會在與大陸的經濟合作中產生新的魅力。這一點,隻要看看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政策,看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近年來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方麵的合作關係,就可以得到證實。
(1)中國政府的政策。
人所共知,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政府已把“一國兩製”定為國策,並且按此國策製定香港的《基本法》,以保證香港的資本主義製度50年不變。
《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變。這顯示出內地對保持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十分重視的。中國政府把香港經濟發展的經驗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並保證今後繼續貫徹和執行,從而增強了人們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另外,中國領導人也一再重申,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會改變,而且會繼續深入和擴大。這從另一個方麵給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前景提供了保障。
(2)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
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大市場也為香港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內地有12億人口,這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例如,中國現在已成為第二大啤酒消費國,到本世紀末它將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啤酒消費國。中國即將安裝的電話數將是亞洲第二大電話市場——相當於印度的10倍。在電力方麵,中國每年增加的發電量將是瑞士目前的總發電量。香港幾十年發展的成功經驗就在於善於開拓國際市場,以靈活性與商業智慧將香港的產品推銷出去。正因為香港本身市場十分有限,開拓外國市場就成為香港的生存之路。香港背靠中國大陸,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隨著主權的回歸,香港與大陸的經濟合作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3)近年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合作及展望。
香港麵向世界,又背靠著中國大陸,這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最大的特點。香港和大陸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關係已經很深。
從工業與貿易方麵來看。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穩定而充裕地為香港提供了廉價的生活消費品(包括主食、副食、用水等)和工業原材料,才使得香港產品擁有很大的價格競爭優勢。進入80年代,當香港在其最大市場——美國及歐洲麵臨出口困難的時候,中國內地的對外開放給香港經濟提供了新的動力。香港恢複了轉口港的地位,港商開始在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進行大量的合資企業經營和對外加工活動。珠江三角洲地區成了香港工業的後院,有300多萬內地工人在3萬多港商投資的工廠裏工作。在深圳及周圍地區,汽車排成長龍。據統計,每天有兩萬輛汽車、貨櫃車進出香港。港商利用內地廉價勞動力,延續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命周期,使香港仍保持了鞋類、玩具、紡織品等傳統產品的出口領先地位。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親屬之間的聯係、語言上的便利條件等等使得香港成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理想跳板,也為中國公司尋找市場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窗口。1994年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貿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占香港當年總貿易額的35%。事實證明,香港一旦打開內地的龐大消費者市場,投資於內地的製造業,香港經濟便會更加蓬勃發展。
從金融業方麵看。由於中國內地發展外向型經濟急需資金,這便吸引了海外遊資尋找向中國內地投資的渠道。長期以來,香港銀行界在與內地打交道的過程中已建立了牢靠的夥伴關係,許多內地銀行與香港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融資風險是非常低的。因此,海外銀行紛紛委托香港銀行拓展中國業務,現時,香港各大銀行都設立了“中國業務部”;同時,海外個人投資家也想把手中的“閑錢”投向中國,香港的各種對華投資基金便應運而生。這更加強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與世界金融市場的聯係。
多年來,香港是中國內地的1/3外彙的來源地,香港在內地的投資占內地外商總投資的75%左右。香港金融體係與中國內地的借貸關係越來越密切,數額也呈上升趨勢。1984年和1985年,香港為內地安排的銀團貸款分別為19.5億港元和39億港元。1986年急增到120億港元。
在未來的特別行政區,港元仍將是法定貨幣,仍保留自由兌換。目前港幣有近1/3就是通過大陸流通的。多年來中國一直實行雙重彙率製度,對經濟發展難免造成一定的障礙。因此1995年初中國政府將人民幣並軌,並於同年4月成立國家外彙交昜中心,為外彙買賣提供全國統一性的市場,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改革。香港回歸以後,保持香港現有的貨幣和金融外幣體製,對於內地的金融外彙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香港擁有眾多的國際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廣泛,融資技巧先進,股票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香港回歸後,香港股市同中國股市的接軌會給香港股市帶來另一個繁榮高潮。因為內地股票市場還不完善,並且經濟發展很快,必定使香港投入大陸的股票化資金在香港股市流通,從而為香港股市補充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