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50年不變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1 / 1)

保持香港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這不是某幾個人的主觀臆想,而是從內地和香港的實際出發,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的;更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認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同誌1984年10月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說過:“我們的政策不會變,誰也變不了。因為這些政策見效、對頭,人民都擁護。既然是人民擁護,誰要變人民就會反對。《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我們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即使在過去的動亂年代,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不是我們這一代才有的。這也體現了我們古老大國的風度,泱泱大國嘛。作為一個大國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遵循的準則。我們在協議中說50年不變,就是50年不變。我們這一代人不會變,下一代人也不會變。到了50年以後,大陸發展起來了,那時還會小裏小氣地處理這些問題嗎?所以不要擔心變,變不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2—73頁)

中國政府多次莊嚴重申要用“一國兩製”的方針和平解決香港問題,要保持香港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這一方麵照顧到了香港的曆史和現實,有利於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與穩定,另一方麵也是同中國的長遠發展戰略相一致的。

保持香港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對於內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輔助和促進作用。在內地吸引外資的過程中,香港對內地的投資一直排在前列。1979—1994年底,香港在內地投資項目共達11.4萬多個,實際投入金額達475.6億美元,占內地全部海外投資的60%。香港與內地的雙邊貿易額已由1978年的100多億港元上升到1994年的8550億港元。內地的外彙收入中有約40%是通過香港獲得的。香港不僅扮演重要貿易夥伴的角色,而且還對內地經濟變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著積極作用。對於內地來說,香港是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聯係的橋梁和主要通道。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必將為內地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香港已進入了回歸祖國的最後的過渡期。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將保持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1)政治生活。

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居民在政治生活方麵不僅可以保持原來的自由,而且政治權利有了實質性的保障。英國殖民者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使在港華人主權意識、政治參與意識淡漠。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國公民,他們將真正擁有政治決策、經濟決策的權利,擁有主人翁意識。“港人治港”,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由此可見,香港回歸以後,港人在政治生活方麵的權利不僅不會受到影響,而且隨著主權的回歸將會有更大的進步。

(2)經濟生活。

香港回歸以後,香港經濟製度和經濟政策不會改變。其獨特的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香港經濟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與起飛而更加繁榮,更有保障。

香港要保持資本主義製度50年不變,在保護私有財產上,《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護私人和法人財產的取得、使用、處置和繼承的權利”,“企業所有權和外來投資均受法律保護”。香港是私營經濟占主導的社會,在香港回歸以後,也不會因內地的社會主義製度而改變。

在未來的特別行政區,港元仍將是法定貨幣,仍保留自由兌換。香港回歸以後,香港所有資本都可以在不受政府幹預的條件下公開、公平地競爭。

香港曆史上一直是低稅製的自由港,除了香煙、酒類和汽油之外,香港不收任何關稅。雖然世界上有不少所謂的自由港,但香港的關稅政策是獨一無二的。《基本法》規定,特別行政區“參照原來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香港作為單獨的關稅區,可以獲得別國貿易關稅的優惠條件。隨著香港主權的回歸,香港資本主義經濟將會煥發新的活力。

(3)文化生活。

中國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以後,香港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

按照《基本法》的規定,香港在回歸以後仍可保持文化多元化的社會政策。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原有教育製度的基礎上,可以自行製定有關教育的發展和改進的政策。各類院校在選用教材、職員等方麵均可保留自主性。例如,香港回歸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自行製定科技、文化政策。特別行政區政府不限製宗教信仰自由,不限製與《基本法》沒有抵觸的宗教活動,同時對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方麵也規定可以自行製定發展、改進的政策。中國政府充分尊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