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香港社會麵麵觀(2 / 3)

香港的醫療衛生事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有了很大的發展。香港的醫院分為三類:官辦醫院、政府補助醫院和私人醫院。在數量上,官辦醫院和私人醫院大致各占醫院總數的1/4,政府補助醫院最多,約占總數的一半。根據統計,官辦醫院雖然數量有限,但擁有的病床卻幾乎占全港病床總數的一半,而私人醫院病床數僅占1/10.政府辦的醫院設備先進,醫療水平高,收費低廉,受到市民歡迎。但因病人多,醫院少,病人要住院也很難。香港居民的衛生健康水平也是比較高的,婦幼保健方麵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香港的城市衛生從表麵看起來也相當出色,公共場所處處點綴著鮮花綠草;人來人往的大街上見不到果皮、紙屑和痰跡,也感覺不到車輛揚起的灰塵……據報載,香港的清潔工作比起世界其他地方,擁有三個第一,即清潔車隊最先進;清潔工人最勤奮;平均每天清除垃圾最多。另外,香港也通過搞大規模的“清潔香港”群眾運動,以不懈的努力換來了“東方之珠”的美麗形象。然而,從嚴格意義講,香港又不能算是潔淨的城市。因為在香港,空氣汙染和噪音汙染十分嚴重。為此,當局也采取了一些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我們來看看香港的文化教育狀況。

香港的廣播事業十分發達,600多萬人口的城市擁有兩家廣播電台、兩家電視公司。香港的電視業興旺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幾個統計數字:香港95%以上的家庭擁有一台或一台以上的電視機,93%的居民經常看電視。香港電視節目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廣告的播放十分頻繁。在香港電影中常可見到色情和恐怖鏡頭,相對而言,電視則要清潔一些。當局設有電視檢查處,對電視上不準出現的對白和鏡頭均有十分詳細的規定。香港一些熱心社會公益的人士還成立了“電視意識醒覺”協會,向電視檢查處提出建議,促請電視台多製作一些本地化又意識優良的兒童及青少年節目,在電視中增加公民社會意識、民族意識教育的內容。

香港的電影業在五六十年代曾十分繁榮。每年都出產二三百部影片,在世界上有“亞洲電影王國”的稱號。現在香港也既是重要的電影市場,又是世界主要電影製作中心之一。它生產的影片占據了東南亞娛樂圈,也逐漸進入日本和歐美市場。

香港的電視、電影、文學等,由於過分追求利潤、追求票房價值而不問社會效果,因而使表麵很活躍、繁榮的香港文化蒙上了濃厚的商業氣息。香港在擁有“報紙城”、“電影王國”稱號的同時也獲得了“文化沙漠”的雅號。香港文化界有三難:辦文學刊物難,做文化人難,開書店難。那麼辦真正的純文學刊物,做真正的文化人,開有檔次的書店恐怕就更難了。可喜的是,香港的許多文化工作者為改變“沙漠”麵貌而在不懈努力,港府也采取了一定措施。與此同時,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的加強,也推動了香港文化的健康發展。

香港是亞洲文化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根據1987年統計,香港有小學880所,中學536所,中小學生共計107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5.此外,全港還有大專學生約2萬人,接受成人教育的學員10萬多人。在學校任職的教師,大都受過專業訓練,素質較高。香港有三所大學和一所專科學院。即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學院。港大、中大在香港的影響相當大,它們的教授和講師同國際學術界有著廣泛的聯係,其中不少人參加並負責香港或國際某些學術社團的工作。港大的亞洲研究中心、中大的中藥研究中心等,在國際學術界都有較高的地位。新建的香港科技大學設備先進,雄心勃勃,已具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