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代香港地區經濟繁榮的內外因素(3 / 3)

第二,從香港資本的結構和特點看,多國多方資本是香港繁榮的重要因素。

資本主義社會離不開資本和資本的運作。香港是當代相當發達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多種不同來源、不同性質和規模的資本聚彙,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多元化資本結構。

從來源上看,香港擁有來自多國多方的資本。這裏可以找到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地區的資本。這裏既有本地中國人的資本(稱為“華資”),也有英資、日資、美資,還有來自東南亞以及新興工業地區如台灣等的資本。更為獨特的是,這裏還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國家資本——“中資”。

香港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一樣,資本對其社會繁榮起了重要作用。每一次大量資本的流入和本地資本積累的擴大,都使香港經濟跨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華資的積累和內地一些城市私人資本轉移到香港,奠定了香港製造業的基礎,促成了香港經濟的一次大轉變。60和70年代國際資本的大量湧入,加上華資財團的崛起,推動了香港經濟向多元化發展,出現了又一次大轉變,即從加工出口港變成工業、貿易、金融、旅遊等多元經濟中心。近十多年來,資本對香港經濟的作用集中表現在香港的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上。可見,引入並有效利用多國、多方資本,是香港生產力迅速增長、經濟繁榮、社會富足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此外,香港的重要財團財雄勢大,能夠從事巨額投資活動,彌補政府財力的不足,對發展重大的基本建設項目做出貢獻。香港政府常常把公用事業及其基本建設,交給民間財團去經營和承建,如香港的地下鐵路、海底隧道、集裝箱碼頭等,都由本地和海外財團參加投資興建和經營,效果很好。

縱觀香港的發展曆程,不難看出,香港的繁榮發展的確是諸多因素互相作用、相互配合的結果。香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僅作出了大量的主觀努力,也及時抓住了時不再來的特殊機遇,同時還發展形成一套內協調、外適應的內在、自發調節機製。

所謂內協調,就是香港的經濟、政治、文化諸因素互相促進,協調運作。6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的急速發展,促成了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要求政治體係與文化結構同經濟協調發展,而政治、文化的相應變化,反過來又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西彙合的香港文化培養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在香港,資產階級自由思想、法治觀念和商業功利主義意識深入人心。這些觀念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孕育出香港同胞刻苦創業、積極進取的拚搏精神,同自由競爭機製相因相成,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這種協調運作中,使香港煥發出從未有過的青春。

外適應是指香港在長期開放的曆史中,已經形成一套能夠迅速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功能,不論外部因素所起作用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香港都能比較靈活地順應和對付,從而使香港在近30年來世界經濟發生的幾次不景氣中,都能很快恢複過來。

“香港奇跡”或者說“香港現象”的產生,就是這樣一係列複雜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