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人才資源是香港經濟繁榮發展的寶藏,中西文化的交彙又使其兼收並蓄。
戰後香港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外出留學者眾多。這不僅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和初級職員,也造就了現代化經濟所需的高級科技與管理人才,加上香港的就業自由、待遇不菲,許多外籍專家和專業人士亦願意在港定居,形成了香港文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結構。中西文化的交彙,使香港社會既有和諧,又有競爭;既重家族主義,又重個人拚搏精神;既重倫理價值,又重物質價值,等等。這一切也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內在因素。
當代香港地區經濟繁榮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第一,從世界體係的觀點來看,香港繁榮發展的外部因素可歸納為兩大項:
一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新變化所帶來的機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分工出現了新的形式。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發生了工業轉移。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集中精力發展高技術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簡單加工的輕工業就被分散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於是,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就得到推行出口導向策略、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如服裝製造業、玩具製造業、鍾表製造業……香港正是抓住這一機遇,由實現工業化,較早走上這條道路的新興工業經濟地區之一。此外,隨著工業化格局的轉變,世界金融業也在擴展。60年代以後,歐洲出現了大量的歐洲美元,接著又出現了歐洲各國和日本境外貨幣,並且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這種境外貨幣正好適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國際金融業出現空前繁榮,由美國、歐洲向全球擴展,許多大銀行、大金融機構紛紛尋找有利地點,廣設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香港正是他們在亞洲可能找到的理想地點之一。以香港為中心,可以把業務擴展到急需國際資金的亞洲廣大地區。銀行業全球化是世界金融業擴展的結果,主要原因是各地區的金融管製放寬了。而香港事實上也加入了這個“金融管製放寬”的世界潮流,適應了銀行業全球化的趨勢,從而加速了自己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
二是社會主義中國同香港的緊密聯係。
香港與中國內地有天然的經濟聯係,曆來是中國大陸的門戶。40多年來,它在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文化交往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香港也依靠內地,渡過了一道道險灘,穩步發展起來。這具體表現在:其一,中國內地一直是香港食品、建築材料和煤炭的主要供應地。現在,香港的淡水有四五成由內地供應,香港進口的食品也有四成來自內地。內地供應香港的產品不僅數量大,而且價格低於外國同類產品。這有利於香港製造、建築等行業降低成本,增強香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有利於抑製香港的通貨膨脹,保證香港市民生活穩定。其二,內地的轉口貿易進一步加強了香港的轉口港地位。內地是香港轉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地,1993年來自內地的轉口商品占香港轉口總值的58%。內地同時也是香港最大的轉口商品輸入市場,1993年輸往內地的轉口商品占香港轉口商品市場的33%。此外,現在香港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轉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區,香港隻留下了製造業服務行業,這不僅直接刺激了香港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工廠的內遷也降低了製造業成本,加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