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地的香港,由一個漁村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經濟大都會,這種飛速前進的奇跡被人們稱作“香港現象”。
“香港現象”何以產生?香港經濟何以能保持波浪式高速增長達40多年?當代香港地區經濟繁榮的內外因素是什麼?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強調香港的優越地理位置;有人認為是由於香港把握了五六十年代特殊的國際經濟大局變化的機遇;還有人認為香港的成功來自於它的自由企業製度和市場機製;也有人說香港的發展應歸功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實際上,香港的成功乃是一係列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各種因素的互相配合與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產生“香港現象”的動力。
促使當代香港繁榮發展的內部因素主要有:
第一,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曆史背景。
香港的地理環境有著獨特的優勢。它位於南海之濱,廣東省的南部,珠江口的東麵,既背靠中國大陸,又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的要衝,因此自然而成由東而西或由北往南的航運中轉站。此外,香港還擁有優良的海港。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而且由於香港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終年沒有寒冬季節,通常最低亦在10℃左右,因此海港終年不結冰,是世界上最優良的三大天然深水港之一。憑借這一優勢,香港就發展成了遠東貿易運輸的重要樞紐和中國對外交通的南方門戶。
從香港發展的曆史來看,香港戰前的轉口港時代,也為戰後香港迅速發展準備了不少基本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近代華人社會的形成。早在1880年前後,在香港轉口貿易中嶄露頭角的華商便已在財富上超過外商,當時港府的稅收有九成得自華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華人社會所代表的這股新興社會力量(包括企業家和勞動者)在國際和中國新形勢下得到擴大和加強,成為香港經濟騰飛的重要角色。人們公認,香港華人的才華,加上勤奮、拚搏和創業精神,是香港業績不斷化腐朽為神奇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英國影響下形成的法治環境和自由企業製度,運輸、通訊、金融等方麵的基礎設施,長期積累和建立的貿易經驗和國際聯係等,都是戰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第二,香港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策略等。
依靠市場作為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香港經濟成功的一大奧秘。
對於香港這個沒有其他自然資源的港口城市來說,這個問題就愈發顯得重要。單純做轉口港時期,資源矛盾還不太突出,但60年代以後,香港製造業的崛起就使資源的調集和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在解決這個向題過程中,香港主要通過市場手段,從世界市場上調集香港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將這些資源有效地配置給生產最需要的部門和生產效率最高的部門。香港出現經濟奇跡的事實證明,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的經濟模式,適應了香港地區經濟的發展規律,這樣,就使得自然資源貧乏的香港,變成了經濟資源富足的繁華都市,成為資金充裕、商品豐富、人才濟濟、資訊靈通的國際性經濟中心。
高效率,少幹預的政製特點是香港經濟快速起飛的又一重要內在因素。
香港政府對經濟奉行的“積極不幹預政策”,即盡量少幹預經濟,一般隻在市場失效時才出麵幹預,使各種經濟也在戰後愈趨開放、靈活。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史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香港一直是貿易自由港,但在70年代以前金融業方麵並不很自由,對外彙和黃金進出口都實行管製。香港政府的金融政策也比較保守,以致在60年代中後期拒絕了美洲銀行提出的在香港開辦亞洲美元市場的建議,錯過了一次良好的發展機會。70年代初期,政府對金融政策作出了調整,實行較為自由、開放的金融政策,例如:解除外彙管製,實行資金進出自由;解除黃金管製,實行黃金進出口自由;不斷改善金融經營環境;加強金融監管,拯救金融危機等等。這就給金融業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推動力,使金融機構在調動資金方麵享有很大的靈活性,在經營業務的規模和期限方麵享有更多的自由。外資銀行基本與本地銀行一律平等。此外,香港還實行金融業國際化要求的貨幣製度,特別是港幣的發行有十足的外彙準備,使港幣能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又能自由兌換其他外幣。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和措施,香港絕無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香港比較健全的法律製度和法治精神,高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發達的航空航海、陸路交通設施提供的交通運輸能力,繁榮的建築與房地產業提供的舒適的工作、交易環境,現代化的電話、電報、電傳設備提供的信息傳遞手段都是使香港不斷繁榮發展的硬件和軟件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