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三個不平等條約劃定的香港地區(2 / 2)

英國侵略者不滿足於這一地區的割讓,占領九龍之後,他們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九龍北方的更廣大的地域、海域及附近島嶼。他們還要謀取比已占九龍地區大一百倍的地區。

1864年,英軍侵占了九龍西北麵的深水埗,這是在《北京條約》簽字4年後,第一次向北方的新擴張。

1884年,英軍少將薩金特向陸軍部第一次提出攫取整個九龍半島,並擴展到北麵山嶺及若幹島嶼的建議。由於條件未成熟,英國政府未敢輕舉妄動。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英國駐香港總督羅便臣11月9日便致信英國殖民部,主張繼續向北擴展占領地。他指出:“香港邊界應推廣至大鵬灣,從那裏延伸到對麵珠江口上的後海灣,或者至少應該從東北麵的鯉魚門入口處,從東向西延伸到九龍背後山嶺,以便將珠江口的汲水門包括在內,以確保女王這塊有價值的屬地的安全。再者,加普礁、橫瀾、大嶼山以及所有香港3英裏以內的海島,均應割讓給英國。”羅便臣的這些意見,深受英政府的重視。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條約規定了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各島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款兩萬萬兩白銀。日本的這一舉動,加速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簽訂不到一個月,英國海陸軍便發表《關於殖民地香港邊界問題的報告》,提出不僅要完全控製香港島與大陸之間的水麵,而且有必要控製其南麵和北麵的海岸。英國的“中國協會”也提出擴大香港界址,以擁有大鵬灣和九龍半島。英國外交大臣索斯伯裏表示要考慮中國協會的這一意見。

德、俄、法三國幹涉還遼後,加劇對中國的分割。1897年11月14日,德國派軍艦強占膠州灣,並於翌年與清政府訂約租借膠州灣99年;1897年12月,俄國派兵強占旅順和大連灣,並於翌年與清政府訂約,租借旅順、大連25年;法國強占了雲南的猛烏、烏得,取得在粵、桂、滇的開礦權,保留其在海南島的特權,又於1898年4月10日強迫清政府同意租借廣州灣99年。

麵對三國對中國土地的強占,英國強行租借山東的威海衛25年;又以法國租借廣州灣對英國造成威脅為借口,提出擴展香港界址的要求。這個要求包括要占領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畫一直線為北界,南至香港島以南的北緯21度48分,東至東經114度30分,西至東經113度52分,把大鵬灣整個包括在內。這塊地方本名叫作“沙麵”。這塊地方的陸地麵積比以前擴大了十多倍,水麵擴大了四五十倍。

在英國殖民者的威逼下,清朝政府屈服了。1898年6月9日,中英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擴大了新租的界址。

《專條》規定:

“溯查多年以來,素悉香港一處,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資保護。今英中兩國政府議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圖,展擴英界,作為新租之地。其所定詳細界線,應俟兩國派員勘明後,再行劃定。以九十九年為限期……”(《清季外交史料》,第131卷,第18頁)

按照這個《專條》勘定的新租借的界址,包括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廣大地區以及大小200多個島嶼,總麵積975.1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塊英人新拓展的界址,後來稱為“新界”。這塊新界,比原定界址(即尖沙嘴到油麻地)擴大了約100倍,租借期99年,由1898年7月1日開始算起。

這是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的關於香港問題的第三個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最後劃定了現行香港地區的範圍。

為了抗擊英國殖民者占領新界,當地人民紛紛起來抗爭,進行了武裝抵抗,使得英國殖民者未能如期接管新界。英人接管新界的實際日期拖延到了1899年的5月。

英國通過炮艦政策,強加於中國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就是這樣劃定了現存香港地區的界限,造成了香港地區與祖國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