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今占領的香港地區,是由英國侵略者迫使清朝政府訂立的三個不平等條約逐步擴張確立的。
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割讓的是香港一島給英國人。這是割讓給英人的第一塊土地。
然而,英國殖民者得隴望蜀,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九龍。這裏說的九龍是指“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上界限街以南的地方,麵積11.1平方公裏,位於九龍半島的南端,隔一道狹長的海峽,與香港島遙遙相對。明代,這是官富場巡檢司所轄地區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間改稱“九龍巡檢司”(簡稱九龍司),它又是這一範圍的一個地區。這裏背山麵海,水深港寬,是香港島的天然屏障。英國人對九龍的謀算由來已久了。
1841年6月,英國侵略軍占領香港的同時,巴麥尊便訓令璞鼎查,要控製海岸對麵的尖沙嘴,不準中國在該地建立軍事防禦工程或安放大炮,也不準中國在此駐軍。大鴉片販子馬地臣認為,就香港和九龍來說,很多人更喜歡九龍,但是我們應該兼而有之。同年9月19日,英軍突然占領了九龍炮台。1842年7月,又進而在尖沙嘴修建營房和炮台,並派洋兵洋官把守。這是英人對九龍的秘密占領。
1847年,英國艦隊司令西馬爾(Michael Seymaur)在致英女王信中寫道:“我認為占領九龍半島是絕對必要的,一則防止它淪入另一外國之手,二則它對日益成長的香港社會可以提供安全保證和必要的供應。還有一個必須占領九龍半島的理由是,在台風季節,它是我們船隻安全所必不可少的惟一的避風港。這個極其重要的占領,我們一刻也不可忽視。”(《維多利亞女王書信集》,第2卷,第4頁)
1856年,英、法兩國政府聯合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以香港為基地,再次進犯廣州。廣州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玩忽輕敵,廣州被英、法軍隊占領,葉名琛被俘,當時守將投降,英、法在廣州成立了傀儡政府。
繼英、法逼近天津、侵犯大沽口之後,英國軍隊趁擴大侵華戰爭之機,於1860年3月,在侵華英軍司令格蘭特(H。Grant)率領下,一萬多英軍在九龍尖沙嘴登陸,擅自安營紮寨,對九龍實行武裝占領。並操縱廣州的傀儡政權,演出了一出“租借”九龍的醜戲。
英國侵略者不滿足於“租借”,不斷尋求機會,逼迫清朝政府“割讓”九龍。
1860年7月,英國外交大臣羅素致函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額爾金,稱:“在考慮全部情況以後,認為很有必要獲得九龍半島的完全割讓。為此訓令閣下,務必努力達到此一目標。”(《羅素致額爾金函》,第20號,密件,轉引自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27頁)8月英法聯軍攻陷塘沽、大沽、天津;9月攻破通州張家灣、八裏橋清軍防線,直驅北京;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製造震驚世界的大浩劫,火燒圓明園,占領北京城。
10月24日,額爾金根據英國女王的訓令,利用簽訂《北京條約》的機會,突然提出要在《北京條約》上增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的條款,並逼迫清政府代表奕訴蓋印畫押。
1860年10月的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割讓九龍半島南端的界限街以南的地方,這是英國人從中國割取的第二塊香港地區的土地。
《北京條約》第六款規定:“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紮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立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曆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麵管轄所及庶保無事。”(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1冊,第144—145頁)
永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歸入香港界內,便是英人突然襲擊,強加於《北京條約》中的一個重要條款。
1861年1月19日,英軍在九龍舉行了一項儀式,宣布接收九龍。額爾金於次日發布公告:“九龍半島及昂船洲整個島嶼,現已由大清國永遠租借與英國統治,經於1861年1月19日,由中英雙方長官交接告成,並已豎立界地,劃分清楚。嗣後在英國界址內地方,大清國官員不得行使職權,改由英國政府管轄,另行設官駐守,執行統治,並遵照英廷樞密院製定之法規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