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殖民主義者強占香港(1 / 2)

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香港圖謀已久,靠著其東印度公司對全印度的征服和占領,依仗其船堅炮利,以印度為根據地,不斷發動侵略廣東和香港的戰爭。

1810年,來自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不顧清廷道光皇帝關於鴉片的禁令,開始從印度向中國走私鴉片。他們以伶仃島為巢穴,用武裝快船裝載鴉片,遇有中國巡丁盤查,便放槍放炮,如同海戰,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這些走私船在台風季節,為保自身安全,便停泊於金星門、急水門、香港島。英國武裝走私船逐漸以香港為非法販賣鴉片的集散中心。

自從英國武裝走私集團選中香港這個集散地後,鴉片走私有了大幅度的增加。1810—1820年,鴉片走私輸入量年均4494箱;1821—1828年間,鴉片走私輸入量達到年均9708箱;到1839年,年輸入量達35500箱。因此,英國殖民者放棄了對中國的工業品的輸入,當起鴉片販子,幹起了一本萬利的販毒的勾當。

當時,來自印度的鴉片煙土每箱約100斤,成本價為印幣200盧比,走私運到中國,竟然可以獲得2000—3000盧比的高價,獲利10倍有餘。由於有利可圖,野蠻的英國殖民主義者誘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在印度加爾各答的鴉片加工廠加工成煙土,然後走私運進中國。英印殖民政府每年收取鴉片稅100萬英鎊左右,約占全年財政的1/10.鴉片的主要成分為嗎啡,含量10%,是強烈的毒品,一旦吸食,極易上癮,嚴重摧殘人的身心健康,破壞性極大。由於鴉片走私日趨瘋狂,吸食鴉片者日見增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從沿海各地到內地的窮鄉僻壤,都有吸食成癮者。據1835年的估計,總人數約200萬以上。殖民者的財欲,建立在摧殘毒害中國人民群眾的基礎上,西方“文明”的野蠻性便暴露無遺了。

鴉片的進入不僅毒害了中國人的肉體和靈魂,而且引發了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鴉片大量輸入,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僅鴉片戰爭前的40年間,英國殖民者運進鴉片42萬箱,掠去白銀約值4億元。鴉片走私又引發了銀價飛漲,加深了官吏的腐敗,裝備廢弛,民怨沸騰。

為了保護和維持罪惡的鴉片“貿易”,強化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英國殖民者更加緊了對香港的侵略。

1830年,英國在華商人47名,聯名上書英國議會,要求用武力占領中國沿海島嶼一處。

1833年,斯當東向英國議會報告,竭力主張奪取香港,將其變成一個脫離中國控製的中心。還說:“很多年來,香港是輪船停泊的良港,這是大家承認的。”([英]賴德·阿諾德:《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印象記》,第56頁)

1834年,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督率巡洋艦兩艘,強行闖入珠江,炮轟虎門炮台,妄圖尋找一個作為發動戰爭策源地的港口,正式提出“用一點武力,占據珠江口東麵的香港”。(G。R。Sayer:《香港,誕生、青年和成長》,第31頁)當這次武力進攻失敗後,他向英外務大臣解釋說,這是“使中國開放香港的前提”。(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第195頁)

1835年8月,27艘鴉片船停泊在伶仃洋,英駐華商務監督處的官員也在該地船上“辦公”。這更引發了他們侵占香港的欲望。1836年1月,這夥英國殖民者便正式向英國外務大臣提出,“摧毀一二個炮台,在附近占據一個海島,對於發展商務是很有利的。”同年11月,英國殖民者宣布,“永久在香港設站”。(G。R。Sayer:《香港,誕生、青年和成長》,第32、47頁)

1837年,在英國派義律出任首席監督後,炫耀武力,調動艦隊,保護鴉片貿易合法化。在義律的指使下,英國的鴉片船會集香港海岸,用武力搶占“居留地”。1838年,英政府派東印度防區艦隊的三艘軍艦到廣州示威,後停泊在香港銅鑼灣。

1839年3月22日,即林則徐到達廣州的第12天,義律發布公告,“要求所有英國停在外港的船隻,開到香港,並且準備抵抗任何侵略行為”。(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鴉片戰爭》第5冊,第29頁)這是英國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殖民者事實上強占香港的開始。從此,英軍來廣東就以香港為“總站”了。

林則徐到達廣州,有理有節,采取了堅決嚴格的禁煙措施,並在虎門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銷煙。英國的商務監督與英國大鴉片販子狼狽為奸,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挑釁。所以,1839年夏季之後的一段時間,成了戰爭歲月。

9月4日,四艘英艦齊駛九龍海麵,下午2時半突然向中國水師船開火。在中國兵船和岸邊炮火的猛烈轟擊下,英艦於6時狼狽逃離。英水兵回憶這次海戰時,魂魄俱散,發誓不敢再參加對中國的海戰。這次九龍海戰,中國兵民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