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又爆發了英艦挑起的穿鼻洋海戰。英國侵略者依仗新增裝備精良的大軍艦的到來,停泊於各國貨船入口必經的穿鼻洋海麵,向導航的中國水師船開炮。關天培指揮兵士開炮回擊,激戰一小時,英艦帆斜旗落,船樓起火,洋鬼子隨炮火落入海中者,達幾十人之多。英艦再次敗走。
從11月3日至13日,在官湧又爆發了6次戰鬥,都將英國侵略者打得狼狽而逃,望風喪膽,竟無回擊之力。這6次戰鬥,挫敗了侵略者登陸的企圖,使其不能在尖沙嘴立足。
1840年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侵華戰爭的決議案。6月,英政府任命侵華總司令和海、陸軍司令,帶領軍艦48艘,大炮540門,士兵4000人於6月21日抵中國海岸。6月28日封鎖珠江口。因廣州防守嚴密,侵略軍北上攻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軍擊退。侵略軍又轉攻定海。一場震驚世界的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占領定海,意在以香港為總依托,以舟山為中轉站,繼續北上,威脅清朝中央政權。7月底英侵略軍進犯大沽口;8月9日,英侵略軍向清政府呈送了《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了割讓海島、賠償煙價等無理要求。
在英國侵略軍的威脅下,清廷道光皇帝改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議和,撤職查辦林則徐、鄧廷楨。琦善11月29日到達廣州,撤除防務,裁減兵勇。1841年1月20日,琦善與英議和,擅自議訂《穿鼻草約》,內容包括“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王”條款。但是,琦善並未在這個草約上簽字或加蓋關防,事後也未經中、英政府任何一方批準。1月26日,英軍突然用武力強占了香港島,並舉行了占領儀式。英軍在香港島登陸的這個地方是水坑口街的一個地方,此後便稱“占領角”,所在的這條街也改稱“占領街”。離《南京條約》的簽訂還有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英國殖民者便在香港島升起了米字旗,明目張膽地侵占了香港島。
2月26日,道光皇帝得知英軍占據香港後,即將琦善革職鎖拿解往北京。
6月7日,義律宣布香港為自由港。
10月4日,義律在香港沿海地段劃出40幅地皮,公開進行拍賣,千方百計造成占領香港的既成事實。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政府派璞鼎查來華接替義律。1841年8月,璞鼎查到達中國。接著戰事擴大,英國侵略軍先後攻占廈門、定海、鎮海、寧波。清政府派軍反攻,終告失敗。至1842年5月,英軍攻下乍浦,隨後攻下吳淞、上海、寶山、鎮江,8月4日英軍艦到達南京城下。8月29日,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伊裏布主南京議和,在英侵略軍的旗艦“漢華麗”號上,被迫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除了規定中國賠償白銀2100萬兩,開放五口通商,英商隨意貿易之外,還割讓了中國南海岸邊的寶地香港。
《南京條約》第三款規定: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王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道光皇帝的批準書在9月13日送達南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於12月28日批準了這個條約。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還舉行了《南京條約》的換文儀式。英國政府在攫取割占香港的完備“法律手續”上,真是不遺餘力。也就是這同一天,璞鼎查在香港宣誓就任第一任香港總督。隨後不久,便宣布組成行政局和立法局等殖民統治的機構。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英國侵略者強加於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副枷鎖。它嚴重地危害了中國的主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由於《南京條約》的出現,我國神聖領土香港島開始“正式”割讓給英國。香港島此後成為英國對中國進行非法鴉片走私的中心和擴大侵略的基地。
其實,《南京條約》對於英國殖民者來說,隻是對其占領香港的一種形式上的“追認”,一個“法律上的根據”而已。早在1841年1月26日,英國侵略軍就已實際占領了香港。而且在此之前,香港的部分地方早已被英國侵略者秘密地侵占了。
一位英國人對於香港的被占,有一段直白的陳述,值得參考。他說:
“香港的占領是由1841年1月26日開始的,差不多經過二年的時間,根據《南京條約》的簽訂,才取得了法律上的根據。”([英]賴德·阿諾德《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印象記》,第56頁)
英國侵略者占領香港,並非是侵略中國的結束。就在割取中國香港島的同時,新的侵略目標已經指向海峽的北岸——九龍半島。香港的被侵略史,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