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香港,在英人到來之前,並非默默無聞。曆史資料記載,該地區早就有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除了傳統的農業、漁業之外,還有種香、製鹽、采珠、航運及其他手工業。至1841年5月,香港島擁有居民已達7450人。這都是由於香港的豐富的物產和特殊的優越地位決定的。
香港新界的大埔,在南漢(公元917—971年)時期是采珠業的一個中心。史籍記載,當年南漢後主劉□占據嶺南,設置8000名士兵,專以采珠為業。大埔海古稱大步海,五代時稱為媚珠池。采珠地點就在此地。《東莞縣誌》記:“媚珠池,在南大步海,舊傳南漢時於此采珠。其下多珠。”宋平定南漢後,一度下令停止采珠,但時斷時續的采珠業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
香港地區還是我國古代大鹽場之一。
早在漢代,這裏便是有名的鹽場。公元265年,三國時期的吳國在東莞縣設司鹽校尉,監管香港、九龍、新界一帶鹽民的生產。可見當時鹽業生產已具規模。至宋代,官富場鹽場成為廣東十三個鹽場之一,產量可觀。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皇帝根據提舉廣東鹽茶司建議,裁撤廣東四個鹽場,將九龍城南的官富場鹽務撥給沙頭角以北的疊福場經管,其監官直隸於廣東鹽課提舉司。除了以上鹽場外,香港地區還有幾處鹽場,如大嶼山、屯門、長洲鹽場等,但規模不如上述二鹽場大。1197年,大嶼山鹽民煮私鹽,與鹽司發生衝突,引發了官兵前去鎮壓。直至明代,東莞埠商猶存,仍有以鹽業抬高價格、勒索漁民之事。可見當時鹽業影響之大。當時,還一度增設了黃田場鹽場,後又裁撤,歸入東莞場。至清初強令遷界,香港鹽業才告停歇。
香港的種香業,除前文提及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了解的情況。由於當地的土質能滋養上等的沉香,易地種植,香即變質,所以隻能在東莞境內種植。每畝可種香樹300餘株,香樹林綿延百餘裏。香片、香根、香木,大量銷往江浙一帶。據記載,其盛時,歲售逾數萬金。種香、鑿香、製香、售香、運香,都有專業化的講究,足見當時莞香在香港的地位和盛況。
香港的漁業是最古老的行業。在考古發現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200年的香港深灣遺址中,就有魚骨、硬頭海鯰骨,在幾處遺址中均有發現。當時已有漁民活動的聚集點。現今的香港仔地方,就是當時最大的漁業基地之一。漁汛時節,海麵千帆競發,漁歌互答;夜晚船舶連泊,港灣繁忙,是漁家安身立命之地。
另外,香港古代還是產銀、產鉛的地方。據明末清初的文人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所記載,“東莞東南百餘裏有寶山。其穴有銀磚數百片。相傳郭將軍所煉,取之則昏迷不得出。旁一深洞在水中。土人嚐祭以白雞,入水鑿之。其剛者石也,柔則為鉛。鉛一石或得銀數兩。然每為神笞擊,鑄不及成。”可見,香港有銀、鉛礦勿庸置疑。大嶼山的“銀礦灣”這個地名,大嶼山上廢棄的銀礦坑,至今猶存。銀礦洞位於梅寓穀內蝴蝶山後,多年采銀礦,附近有“白銀鄉”之地名。一度侵占屯門的葡萄牙人也曾至此采掘銀礦。後來,這些礦洞才被封閉。
除了銀礦,香港還有其他礦產。荃灣區的針山上,早就發現了鎢礦。自1935年起,先後由港英當局、日本占領軍掠奪開采,至今仍在開采。香港還有三個長石礦、七個白陶土礦、五個石英礦,年產量共5000噸,使香港當局每年獲幾千萬元的巨利。
香港地區,還有繁華的古代、近代的市場。北方把市場稱“集”,取聚集之義;粵地稱市場為“虛”(或墟),取市場多數時間是散空之義,故稱“虛”。據有關學者研究,清代嘉慶年間,寶安便有虛市36處,每虛市貿易平均人口數為6277人。這些虛市中的元朗虛、石湖虛、大埔虛、長洲虛,均在香港地區之內,已具一定的規模。元朗舊虛所在地有一方自清代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保留下來的碑刻,即《重修大王古廟碑》,碑文所載,元朗虛當時盛況如下:“廛肆縱橫,街衢通達,商賈居奇:其間莫不子母相權,寶泉之倍,而往來行旅,莫不挾所求而來,愜所求而去,豈非儼然一大都會哉。”虛市發達,物資交換繁多,表明香港經濟的發展。
香港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也隨經濟發展而有相當規模的發展。早期的書院、書室、家塾、義學不下25所之多。鄧符協於南宋時代開辦的力瀛書齋,至今有900年的曆史,在廣東也是較早的書院之一,比廣州最早的禺山書院和番山書院都要早百年以上。及至明清兩代,香港地區有名的書院更多了。錦田區的周王二公書院,二帝書院;大埔區的敬羅家塾,善慶書室;上水區的允升家塾,圖南書室;沙頭角區的鏡蓉書屋,靜觀家塾;新田區的文氏宗祠,麟峰文公祠;屏山區的覲廷書室,述卿書室;龍躍頭的善述書室;九華徑的養正家塾;九龍城寨的龍津義學,都是較有名的講學育才的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