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香港的物產和戰略地位(2 / 2)

較為發展的文化教育事業,使香港地區的居民具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也出現了一批突出的人才。自宋代以來,這類人才層出不窮。經科舉考試中舉的人,就有宋代的鄧炎龍,明代的鄧廷貞,清代的鄧興璋、鄧晃、侯倬雲、廖有執、廖汝翼等人。錦田區的鄧文蔚,於清康熙年間獲登進士第。

香港不僅有豐富的物產,發展較好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還有其特殊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我國南海之濱的一顆東方之珠。

香港突出於南海之濱,是中國的南大門之一。加之其近海水流平緩,潮差較小,岸邊水深,岩石為堤,多泊船之良港。銅鑼灣,金星門,伶仃洋西南部,港島南部的大潭灣,還有大鵬灣、大埔口,都是避風停泊的良港。它的港島部分,與大陸若即若離,西北接中國南大門廣州的珠江口水域,南臨南海大洋,其位置十分重要,是地勢險要的國防重地。

古代中國廣東一帶勞苦大眾下南洋,都經過香港而南渡。一些綠林好漢、起義民眾,在這裏也可以安然落草為生,躲過官府追捕。東晉時的孫恩、盧循起義軍,於公元402年戰敗之後,盧循餘部多退居大嶼山一帶。他們散居於36嶼之上,穴居海邊岩洞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後裔子孫。

對於香港在近代的國防戰略地位,林則徐有一段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廣東水師大鵬營所轄洋麵,延袤四百餘裏,其尖沙嘴一帶,東北員山,西則有急水門、雞踏門,東則有鯉魚門、佛堂門,而大嶼巨島又即在其西南。四麵環山,藏風聚氣,波恬浪靜,水勢寬深。英夷船已久欲依為巢穴,而就粵省海道而論,則凡東赴惠、潮,北往閩、浙之船,均不能不由該處經過。萬一中途梗阻,則為患非輕。”(《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02頁)

香港及其附近洋麵,扼中國南大門之咽喉部位,其戰略地位不可等閑視之。

正因為香港戰略地位的重要,外國侵略者也始終把侵占香港作為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和根據地。同時,香港也成為中國人民抵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入侵的前沿陣地。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殖民者相繼東侵,多次進犯香港,殺人搶劫,野蠻破壞,但屢屢為當地軍民所敗,未能得逞。1839年9月,英軍侵犯九龍,遭到中國軍民沉重打擊,隻得逃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保衛了祖國南疆的安全。

英國殖民者對香港多次勘察,覬覦香港由來已久。據英國人供認,英殖民者1637年便籌謀侵占香港了。他們供認:“對於這個根據地的要求,我們是很久在籌謀的了。”([英]賴德·阿諾德:《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印象記》,第56頁)168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侵擾港島和屯門等地先後達2個月之久。168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防衛號”船在進入廣州黃埔港前,也是在香港停泊待機而動。1741年,英兵船“星它號”對中國沿海偵察後,也強行在香港島南部停泊修理。18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員在香港一帶進行長時間的測量,繪製了地圖。他們在報告中說:“銅鑼灣、金星門以及伶仃洋的西南部,香港南的大潭灣都是避風的良港,大鵬灣、大埔口也很好駐泊。”([英]G。R。Sayer:《香港,誕生、青年和成長》,第21頁)

英國殖民者武力攻擊廣州、澳門失敗後,加緊侵占香港。1816年,英政府派使團來華要求割讓一海島。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代表斯當東則是這個使團的副使之一,他與正使約定會合的地點便是香港的瀑布灣。他們乘機對香港島進行了偵察,翌年回國報告說:“從各方麵看來,無論出口入口,香港水陸環繞的地形,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英]賴德·阿諾德:《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印象記》,第56頁)

可見,香港之重要戰略位置,不僅中國有識之士洞察分明,連外國侵略者也直言不諱。因此,香港便成了後來中英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的前沿陣地,成為中國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爭奪的一塊引人注目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