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黨的分裂和獨立社會民主黨、德國共產黨的建立(3 / 3)

所以,斯巴達克派是為了爭取教育群眾並從黨內來改變這個黨的路線而參加獨立社會民主黨的。

三 德國共產黨的建立

在十月革命影響下,1918年初,德國的革命危機日益成熟。斯巴達克派堅決動員群眾進行革命鬥爭,而獨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卻猶豫動搖,為此,斯巴達克派於1918年10月7日舉行全國會議,確定了革命的戰鬥任務,指出了革命的明確目標,提出一係列革命要求,主要是:立即釋放政治犯,立即取消戒嚴狀態,立即取消後援法令;沒收全部銀行資本、礦山和冶金工業;大大縮短工作時間,規定最低工薪;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廢除各邦以及各王朝。會議通過了發動群眾武裝起義,成立蘇維埃和堅決為建立共和國而鬥爭的革命鬥爭綱領。這樣,它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與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進一步劃清了界線。

1918年11月11日,在柏林召開了斯巴達克派領導人會議,會上決定將斯巴達克派改組為“斯巴達克同盟”。盡管斯巴達克同盟仍留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組織內,然而它的成立客觀上在創建德國革命政黨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它具有一個獨立組織的某些新特點:設有中央局和各部門書記處,雖不交納黨費,但頒發黨證。它把盧森堡在《紅旗報》上發表的綱領性宣言《斯巴達克同盟想要什麼?》規定為同盟的綱領。

作為斯巴達克同盟綱領的《斯巴達克同盟想要什麼?》全麵地闡明了同盟當前的任務和最終目標以及應采取的政策措施。綱領的第一章分析了1918年11月9日革命的性質及其前提條件。第二章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社會製度的任務,指出這個任務要求在群眾自身的鬥爭過程中徹底改造國家和徹底變革社會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在反對資本的激烈鬥爭中,每個企業的工人都可以通過建立常設的代表機構,負起監督生產的責任並最終掌握實際上的領導權。

綱領的第三章分析了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方法。綱領否定了與無產階級革命目的和任務背道而馳的恐怖手段和政治暗殺;同時針對“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幻想,強調指出相信資本家會自願服從國會的、國民大會的社會主義裁決,相信會心平氣和地放棄財產、利潤、剝削特權,那簡直是異想天開。資本家寧可國家變成一片冒煙的廢墟,也不會自動放棄雇傭奴隸製。綱領要求“用鐵拳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去粉碎資本家的反抗。強調“必須以無產階級的革命暴力對付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暴力”,用整個政權的力量把團結一致的勞動人民大眾武裝起來,解決革命的任務,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隻有到那時才有真正的民主,不欺騙人民的民主。

綱領就當時麵臨的任務,提出了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具體政策措施。

綱領還有一章專門闡述國際主義的任務。綱領提出要立即和各國兄弟黨建立聯係,以保證在兄弟般的國際團結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革命。

綱領最後闡明,斯巴達克同盟隻是無產階級中有覺悟的部分。它每前進一步都要向整個工人階級的廣大群眾指明他們的曆史任務,在革命的每個階段都要捍衛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在一切民族問題上都要捍衛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利益。總之,斯巴達克同盟的勝利不是在革命的開端,而是在革命的終點,它的勝利就是千百萬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群眾的勝利。

這樣,綱領全麵地規定了斯巴達克同盟的行動指針。

在十一月革命過程中建立的艾伯特臨時政府以“社會主義者”為名,猖狂向革命力量進攻的關鍵時刻,斯巴達克派日益認識到建立獨立的革命政黨的必要性。1918年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在柏林召開全國會議,有來自46個地區的83名代表參加。會議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黨,並於30日至1919年1月1日,在柏林召開了德國共產黨(斯巴達克同盟)建黨代表大會。大會由威廉·皮克主持,李卜克內西作了《關於獨立社會民主黨的危機和建立德國共產黨的必要性的報告》。大會通過的決議指出,斯巴達克同盟同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斷絕組織關係,成立獨立的政黨“德國共產黨(斯巴達克同盟)”。盧森堡作了《我們的綱領和政治形勢》的報告,肯定德共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之上的,指出作為德國革命範例的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偉大的意義。大會還通過了《致反對被壓迫各國的共同敵人的俄國戰友》的賀電。大會對《斯巴達克同盟想要什麼?》稍加修改後即以此作為黨的綱領。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消滅資產階級議會和其它舊政權機關,並將其職能轉歸工兵蘇維埃,根據普選權在全國舉行工兵農代表蘇維埃的選舉,實行完全的社會平等,廢除一切等級特權等。大會選舉了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皮克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德國共產黨的建立是德國工人階級反對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和戰爭,反對機會主義的鬥爭的結果。從此,德國工人運動中有了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革命原則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使德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德國共產黨的成立也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列寧說:“‘斯巴達克同盟’···……改名為‘德國共產黨’,這樣,真正無產階級的、真正國際主義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就在事實上成立起來了”。

§§第二章 魏瑪共和國初期的德國社會民主黨(1919—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