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高漲的群眾性的反戰運動,德國反動統治者加緊了對斯巴達克派的迫害,企圖以監禁斯巴達克派領導成員的手段來撲滅反戰運動。繼李卜克內西被捕之後,盧森堡於1916年7月8日遭無理逮捕,開始了長達兩年零四個月之久的“預防性監禁”。斯巴達克派的其他領導成員梅林、蔡特金、邁耶爾、皮克等也相繼遭到逮捕、關押或被送往前線,敦克爾被禁止發表演說。但是,逮捕和監禁封不住革命者的聲音。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等雖然身陷囹圄,但仍不屈不撓地繼續進行反戰鬥爭。他們利用一切機會,通過秘密途徑與斯巴達克派戰友保持著密切聯係,向同誌們表明對重要問題的看法,提出反戰行動的建議和起草反戰傳單。《斯巴達克書信》刊登了盧森堡在獄中寫的傳單。她在傳單中滿腔熱情地號召群眾起來鬥爭:“不應當在國會,而應當在工廠、車間,在街頭,解決戰爭與和平、‘國際’的命運和群眾饑餓的問題”,隻有開展積極的群眾運動,才能把黨從文伯特——謝德曼之流的手中拯救出來,才能保障和平和自由。她還向群眾揭穿了對李卜克內西卑鄙地起訴的目的:“這是對他在國會和地方自治代表會上的整個行為的報複,因為他是唯一向全世界揭露那場國內和平的血腥把戲的真相的人;這是對他的報複,因為他身在牢房和法庭,戴著手銬和腳鐐,卻仍然蔑視劊子手,堅貞不屈地捍衛革命和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李卜克內西在獄中不僅關心著德國的工人運動和反戰鬥爭,而且關注著俄國革命。在十月革命以後,他寫了許多傳單向工人和士兵宣傳十月革命的意義,號召他們全力支援俄國革命,把鬥爭的矛頭指向本國帝國主義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右派領袖,他建議斯巴達克派加強在士兵中的工作。他在獄中還寫下了《縱然把我粉碎,我也決不低頭!》、《暴風雨,我的夥伴!》等壯麗詩篇,鮮明地表現出他寧死不屈的堅強意誌和渴望搏擊暴風雨的鬥爭精神。
斯巴達克派按照李卜克內西的建議,加強了在士兵中,尤其是水兵中的工作。1917年底,斯巴達克派在威廉港水兵成立的士兵管理委員會中的積極工作,對“路易波爾攝政王號”艦水兵起義產生了積極影響。1918年夏天,斯巴達克派在東方戰線廣泛地散發傳單,號召士兵們不要充當“自由的劊子手”反對工農共和國,而要以俄國兄弟為榜樣,以革命方式結朿戰爭,為“自由平等的德意誌社會共和國”而鬥爭。這些傳單在士兵中產生了極大影響。
斯巴達克派在極其惡劣的處境中持續不斷地進行的反戰反軍國主義鬥爭,取得了很大勝利,拯救了德國無產階級的榮譽,動員和教育了人民群眾,也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德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正如列寧所說:“德國社會主義者中一切忠實的真正革命的人,無產階級中一切優秀的堅定的人,一切義憤填膺和日益具有革命決心的被剝削群眾,都是同李卜克內西和‘斯巴達克派’一起前進的。”
二 斯巴達克派反戰鬥爭的方針政策
斯巴達克派是一個旨在動員工人階級和德國人民中的一切反戰力量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鬥爭的宣傳性組織,它沒有與德國社會民主黨決裂,還是其中的一派,它不是獨立的政黨組織,但它是德國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反戰鬥爭中有明確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1.反戰鬥爭與革命的階級鬥爭相結合
當著帝國主義大戰的狂潮席卷歐洲、民族沙文主義泛濫成災的情況下,斯巴達克派認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批判社會沙文主義,首先要闡明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明確無產階級對待戰爭的態度,把反戰鬥爭同革命的階級鬥爭相聯係起來。
斯巴達克派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時一再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道道地地的帝國主義戰爭”,“是一場資本主義侵略和掠奪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我們曆來反對的政策所導致的,德國的統治階級對它負有很大罪責。總的說來,這場戰爭是由我們與之堅決鬥爭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發展的結果”。並且揭示了引起戰爭的經濟根源,這就是“在對於壟斷利用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可靠的投資場所的追逐中,不同大國的資本家集團進入了逐鹿場”。斯巴達克派還揭露和駁斥了機會主義者妄圖抹殺大戰的帝國主義性質,用進攻和防禦來區別戰爭性質的謬論,強調說明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後,所謂“進攻防禦”觀點,“決不能在戰爭中為工人群眾確定方向,而隻能在他們肩負長槍時,造成頭腦中的混亂。工人階級對戰爭的態度隻能用他們的階級利益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民族利益來確定。”
針對反動統治階級和機會主義者鼓吹“國內和平”、“民族一致共赴外敵”以抹殺和取消國內階級鬥爭的企圖,斯巴達克派嚴正指出:“人們所鼓吹的那種極端片麵的國內和平,隻不過是戒嚴狀態和莫談政治這些字眼在修辭上經過加工而已”。“所謂‘國內和平’隻不過是統治階級為無產階級設置的一種圈套,其目的在於把無產階級變為推行其政策的積極的工具”。所以誰接受了國內和平,“便在整個戰爭期間放棄了階級鬥爭。然而它因此也放棄了本身存在和固有政策的基礎”。這就深刻地揭露了“國內和平”的本質和機會主義者的叛賣實質。
斯巴達克派反複闡明,無產階級在戰爭中的任務不是實行階級和諧與國內和平,而是要進行反對戰爭的階級鬥爭。“德國人民的主要敵人在德國,德國帝國主義,德國戰爭派,德國秘密外交。德國人民需要同國內敵人進行鬥爭,進行政治鬥爭,同其它國家的無產者聯合鬥爭,反對本國帝國主義者”。如果工人階級不反對本國統治階級,而去反對所謂國外敵人,那就會喪失階級立場,成為本國政府的奴仆和工具。
機會主義者強烈反對“主要敵人是在國內”的觀點,認為“想把世界戰爭轉變為國內戰爭,這是發瘋。”斯巴達克派嚴厲譴責這種為德國帝國主義效勞的看法,鮮明地提出“要國內戰爭,不要國內和平”的戰鬥口號,強調指出:無產階級要想擺脫戰爭惡魔,必須在國內發動革命,“大戰不會結朿,除非通過群眾起義,除非通過國際無產階級的意誌和行動”。
由於斯巴達克派始終堅持:無產階級對待戰爭的態度取決於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戰爭應使之轉變為無產階級反對國內敵人的戰爭;無產階級應該利用戰爭引起的政治經濟危機發動國內戰爭,用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從而確定了正確的反戰鬥爭的方向。
2.反戰鬥爭與爭取社會主義相結合
斯巴達克派主張,德國無產階級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應與爭取實現社會主義直接聯係起來。他們認為,“帝國主義和戰爭或社會主義與和平”,二者必居其一,隻要存在著帝國主義,就不能擺脫戰爭威脅,也就是說,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不會有真正的持久和平,即使在戰場上一方打敗另一方,簽訂了和平協定,由於這種協定必然帶有兼並性質,這種一方強加於另一方的所謂和平隻不過是埋下新的掠奪戰爭的種子,要實現人類持久和平,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精神的和平結束戰爭。為此,一方麵,反對軍國主義的鬥爭隻有同爭取社會主義的革命相聯係,才能取得徹底勝利;另一方麵,要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1916年3月斯巴達克派全國代表會議所通過的決議中明確寫道:“社會主義運動既然未能阻止這場戰爭,那麼,在戰爭期間利用戰爭及其造成的條件,喚醒民眾,從而實現和平並加速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成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職責。”
斯巴達克派還認為,無產階級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具有廣泛的國際性,為此,“國際無產階級要把反對帝國主義提到首位,並把使用全部力量和最大的犧牲勇氣為準則的‘用戰爭反對戰爭’的口號當作自己的實際政策,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國際無產階級要“實行無產階級國際團結,進行反對假民族假愛國的階級和諧的國際階級鬥爭,爭取和平,爭取社會主義革命”。所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後,斯巴達克派即號召各國工人全力支持蘇維埃俄國,不要讓帝國主義扼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俄國革命的失敗意味著國際無產階級的失敗。同時還號召德國工人學習俄國無產階級的榜樣,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同時,發動革命起義,爭取實現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