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改良主義的係統性並不意味著它的整個體係是科學的、嚴密的。相反,它觀察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往往是形而上學、孤立片麵的,經不起曆史考驗的。希法亭的“有組織資本主義理論”問世不到五年,就被世界性資本主義危機的災變證明其虛妄。曆史表明,在整個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存在著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內及國際間壟斷資產階級聯係加強,從而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計劃化和組織化;另一種趨勢表現為生產無政府狀態日益嚴重,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尖銳化。這兩種趨勢同時發生作用,時而前者較為明顯,時而後者較為突出,甚至一種趨勢掩蓋另一種趨勢。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表明,資本主義壟斷化趨勢的加強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改良主義理論的錯誤不僅表現為判斷形勢的失誤,而且表現本所提出的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手段脫節,甚至南轅北轍大相徑庭。所以說,改良主義理論的係統化不僅沒有消除而且加劇了其理論體係內部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社會民主黨從理論到實踐都頑強地表現出其兩麵性。一方麵,它是工人運動中的一個流派,受到相當多工人群眾、城鄉小資產者以至中間等級的支持,他們的政治、經濟、社會改良要求和實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捍衛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反對大壟斷資本、封建軍國主義複辟勢力以及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表明他們不失為一支進步力量。許多人為了堅持他們的信仰而英勇地獻出了生命。但是,由於理論上的固有缺陷、鬥爭手段的軟弱無力,往往使他們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他們與資產階級政黨合作,對壟斷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采取容忍政策,對布爾什維主義、各國共產黨人采取敵對立場,導致了工人運動的分裂,給歐洲工人運動帶來嚴重損害。這是他們很大的消極方畝。當然,這種兩麵性在不同條件下各有側重,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也要看到,社會改良主義運動內部派別繁多,在各派之間,各派領袖與群眾之間,立場、觀點差異很大,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麵。斯大林時期的共產國際看到社會民主黨采取“聯盟政策”、“容忍政策”,就抹殺他們與壟斷資產階級、法西斯分子的對立,稱社會民主黨為“社會法西斯主義”、“比法西斯主義更危險的敵人”。曆史證明這是一種極端化的錯誤。後來有的研究者,隻是強調社會民主黨與布爾什維主義對立的一麵,給它扣上“反蘇反共”的帽子,視其為反動力量,這也是一種片麵性。

如何準確地把握社會改良主義運動的兩麵性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派別中的具體表現,曆史地、全麵地評價整個運動,是一個相當繁重的科研任務,我們在這本書中隻是作了一點嚐試,限於水平、資料、時間等各種條件,未必盡如人意,缺點、錯誤必不可免。我們熱切希望得到專家、同行、讀者的批評意見,以期共同討論,對問題有一個更深入、準確、紮實的研究。

本書由曹長盛主持集體編寫,參加編寫的有曹長盛(第一章)、陳玉國(第二章第一、二、四節)、楊玉生(第二章第三節、第三章)、昌競如(第四章第一、二、三節)、李曉軍(第五章)、張世鵬(第四章第四節、第五章)。全書最後由曹長盛統修定稿。

書後所附1914—1945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大事年表由曹長盛、張世鵬整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綱領宣言由陳玉國譯、殷敘彝校;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行動綱領、德國社會民主黨格爾利茨綱領、德國社會民主黨海德堡綱領和1934年索巴德布拉格宣言均係張世鵬譯、殷敘彝校。上述宣言、綱領,除格爾利茨綱領有過翻譯外,其它均係在我國第一次譯出。

本書寫作過程中承蒙中央編譯局殷敘彝、李興耕等同誌的大力協助,謹致謝忱。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社會民主黨(1914—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