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大廝殺。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掠奪性的戰爭。戰爭爆發後,對待這場戰爭采取什麼態度,是對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嚴峻考驗。
作為德國工人階級政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一再表示要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並同第二國際各國黨一起擬定和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言和決議。可是,大戰爆發後,在對待戰爭的態度問題上,德國黨的領導明顯地表現為支持、反對和模棱兩可的不同態度,形成了左、中、右三派。
處於多數地位的社會民主黨右派領導,公開倒向本國政府,提出了“保衛祖國”的口號,支持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1914年8月4日,在社會民主黨右派領導的挾持和控製下,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一致投票讚成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軍事撥款法案。黨的機關報《前進報》也向政府表示,保證不提階級鬥爭和階級仇恨問題。黨所領導和影響下的全德工會則宣布“國內和平”,要求工人“實現勞資合作”,禁止工人罷工,並煽動工會會員開赴前線,參加帝國主義戰爭。這樣,德國黨的右派領導完全背棄丁人民的利益和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使德國黨由革命的黨蛻變為資產階級的改良黨。
但是,德國黨內以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為代表的左派,不怕孤立,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地堅持開展反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他們製定和實行了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方針政策,形成了獨立的政治派別——斯巴達克派。他們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反戰鬥爭活動,贏得了很大勝利,拯救了德國工人階級的聲譽。
1917年4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以哈阿茲、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與右派分裂,同左派一起成立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1918年12月,由於在路線方針政策上的原則分歧,斯巴達克派與中派決裂,正式成立了德國共產黨。所以在大戰過程中,德國社會民主黨分裂為三個工人政黨。後來,在1922年,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又重新並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一 大戰爆發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演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由於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想得到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除了通過戰爭奪取,別無它途。資本主義列強為了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瘋狂地擴軍備戰,並且形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同德、奧、意“三國同盟”這兩大帝國主義集團。
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長期醞釀的世界大戰,終於在1914年8月爆發。戰爭的導火線是奧國皇太子被塞爾維亞人刺殺的事件。7月28日,奧國以此為借口對塞宣戰。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宣布支持奧國;而英國、法國、俄國則宣布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接著又在13日對奧國宣戰。於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就全麵爆發了。後來卷入戰爭的還有意大利、日本、美國等,包括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的36個國家。
帝國主義各國投入這次戰爭主要是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國際市場和世界霸權。後起的德帝國主義想奪取英國在近東、法國在北非等處的大量殖民地和比利時的剛果,還想從俄國手中奪取烏克蘭、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英國則力圖擊敗自己的競爭者德國,還蓄意奪取土耳其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法國想收回早先被德國占去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奪取德國富產煤鐵的薩爾。俄國則力圖擊敗德國,獨霸巴爾幹和土耳其,謀取奧匈帝國的加裏西亞。此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沙皇俄國,還想利用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絞殺國內的革命運動。所以,這次戰爭是帝國主義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
戰爭對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特別是對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民族國家範圍內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社會主義政黨中最大、最有影響的黨。它繼承了德國早期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革命傳統,在第一國際的影響下創建於19世紀60年代。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製定綱領和策略,並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地同反動勢力和小資產階級思潮的侵襲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經受了錯誤和挫折的鍛煉,取得了積極成果,積累了從事合法鬥爭和非法鬥爭相結合的豐富的經驗,對歐洲各國建立第一批社會主義政黨起了表率作用。它在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之間起了繼往開來的紐帶作用,擔當了第二國際創建的重任並在第二國際成立後成為第二國際的核心,在第二國際的曆次代表大會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原則,排除無政府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幹擾,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歐美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它曾積極地開展反對黨內的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鬥爭,在1898—1903年間的四次黨代表大會上,圍繞著伯恩施坦問題展開了辯論,為第二國際各國黨的反修鬥爭揭開了序幕。它還曾進行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它的領導人在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上曾多次發言或作報告,分析了軍國主義形成的根源,揭示了軍國主義同資本主義製度的直接聯係,指出了無產階級對待軍國主義應持的正確態度。
在戰爭危機年代,德國社會民主黨曾積極地參與第二國際斯圖加特大會(1907)、哥本哈根大會(1910)和巴塞爾大會(1912)
著重討論關於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問題。這些大會都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或宣言。斯圖加特大會通過的反對軍國主義的決議強調指出,軍國主義是階級壓迫的主要工具,必須在青年中進行反對軍國主義的鼓動工作,必須注意到鬥爭的方法和手段應隨著階級鬥爭的加劇和政治形勢的改變而改變,必須“盡力利用戰爭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來喚起受壓迫最深的社會階層,來加速資本主義統治的崩潰。”哥本哈根大會重申了斯圖加特大會決議的主要論點,並著重指出“隻要資本主義製度存在一天,戰爭就不會徹底消除”。“各國有組織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是世界和平的唯一可靠的保障”。巴塞爾大會上通過的《巴塞爾宣言》,揭露了帝國主義國家製造戰爭危機的罪行,指明了即將爆發的戰爭的非正義性,確立了各有關國家的社會黨和無產階級反對戰爭的具體任務,呼籲各國無產者和社會黨人聯合起來,利用一切手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如果帝國主義政府膽敢發動戰爭,那麼整個歐洲無產階級就要根據斯圖加特和哥本哈根大會業已確定的原則,利用帝國主義戰爭來加速資產階級統治的崩潰。德國黨的領導人曾積極地讚同上述決議和宣言,也曾在國內組織領導反戰工人運動。
所以德國社會民主黨,從其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貫堅持了革命方向,基本上是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
然而,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未能深刻認識世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新形勢以致不清楚黨所麵臨的新任務;由於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鬥爭不很得力、不很徹底,以致伯恩施坦主義在黨內蔓延滋長;由於迷戀於議會鬥爭的勝利,致使合法主義的影響在黨內不斷增長,因而造成黨的革命性逐漸削弱。在戰爭危機年代,黨內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左、中、右三派。1913年8月,黨的最有威望的領導人倍倍爾逝世後,黨的領導權落到了右派謝德曼等人的手中。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黨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蛻變,由革命的黨蛻變成了改良主義的黨。
二 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的公開背叛
大戰全麵爆發前夕,即1914年7月25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的一天,德國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還曾發表一項《反對戰爭挑撥者的罪惡行動的激烈抗議書》,號召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立即舉行群眾性的反戰示威,其中寫道:“德國士兵決不為奧地利當權者的貪權欲和帝國主義者的利潤而犧牲一滴血……統治階級在和平時壓榨你們,蔑視你們,戰時會利用你們去當炮灰。必須到處對當權者大聲叫喊:我們不要戰爭!打倒戰爭!各民族兄弟般的國際團結萬歲”7月28日社會民主黨機關報《前進報》上還寫道:“目前最嚴重的戰爭危險不是沙皇製度,而是想作壞事的德國”。在7月26日—30日,為響應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的號召,德國許多城市舉行了反戰集會和示威遊行。可是,當德國對俄、法宣戰,大戰全麵爆發後,社會民主黨的右派首腦們即紛紛倒入本國資產階級的懷抱,公然背棄了自己曾同意的宣言、決議和諾言,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墮落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