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農民素質的現代化。“素質”的心理學含義是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從社會學角度而言,“素質”與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關,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農民來說,我們認為現代化的農民素質應該包括農民的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和思想觀念素質等,農村的現代化隻有建立在農民素質現代化的基礎上才是堅實可靠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在於促進農民素質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下麵我們將專門討論。
2.關於農民素質的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早在鄉村教育運動時期,教育家們就逐漸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改善隻是鄉村改造的一個方麵,要使鄉村獲得發展最終仍要靠提高人的素質,正如陶行知所主張的,要培養人的向上的“生活力”。我國的扶貧工作也證明了這一點。起初的扶貧主要是輸血式扶貧,在貧困地區,政府和組織直接向貧困人口投放物資和資金。但這種扶貧方式隻能保證貧困人口維持生活現狀,不能保證他們能夠獲得發展,久而久之,還使他們產生了依賴習慣。後來發展為文化扶貧,通過提高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來使他們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通過傳播技術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發展,它更應當追求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追求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能力獲得提高,不斷的推動農民自身的現代化,從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我們對新世紀農民應具備的素質進行了歸納,認為現代農民應具備以下方麵的素質。首先應該具有較強的法治道德觀念及社會責任感。隨著交往範圍的擴大,還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與人共同創新的願望;科學技術、經濟迅速發展需要現代農民有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心,在采用科技和從事經營活動中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社會、他人和環境負責。其次,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的社會,它需要人們具有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完整的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以及獨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現代農民應學會如何學習,具備對新知識的理解力、消化力和運用能力。除了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適應世界貿易一體化的趨勢,具備農業產品的經營能力,掌握必要的貿易、金融知識。再次,要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如包容的品質、競爭意識、抗挫折的心理素質等,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缺少的。
在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問題上,把提高中國農民的綜合素質質和現代化水平作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我國是有著兩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家,在傳統社會裏,廣大民眾處於社會的底層,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統治階級還利用一套完善的倫理道德規範來控製人們的思想,以深層次的鞏固傳統秩序。五四運動的發生,使民主自由的精神第一次在我國曆史上產少了深刻的影響。然而,這一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很快便因民族危機而終止,救亡圖存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第一次翻身作了主人,但隻是使中國農民獲得了實現現代的政治條件。在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裏,過於強大的政治權力控製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人的精神領域。人民群眾狂熱的政治熱情並沒有體現出理性的色彩,而是個人崇拜等非理性因素占了上風。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的發展是片麵和畸形的,特別是以政治身份劃分階級,對所謂的“敵對階級”進行殘酷打擊,更是嚴重扭曲了人性。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製的轉軌,我們用沉痛的教訓才換來了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經濟條件。但是市場經濟的確立並沒有立即鏟除人們一係列封閉、落後、愚昧、陳腐的意識,尚未實現農民現代化的文化環境。隻有通過文化的革命,洗滌不良的文化環境,將民主和科學真正移植到中國的國民性中,我們的社會才能發生本質的飛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為農民注人現代性的有效載體,它決不能簡單為了生產的目的而進行教育,也不是單純的為了傳播技術而傳播技術。鄉村建設運動者尚懂得“四大教育連鎖進行”,我們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也必須考慮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都要為農民素質提高服務。
(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雙重性
現代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必須擺脫小農經濟模式下單一為種養業服務的格局,逐步轉變為適應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需要,構建為農村一、二、三產業提供全麵服務的教育體係。它既是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麵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近些年的農村教育改革中,眾多學者和實踐工作者無不批判農村教育脫離農村實際,呼籲農村、農民教育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甚至強調農村學校要為農村培養能夠“下地”的人才,而對農民及其子女“跳農門”感到憂慮。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圍著傳統小農經濟的單一種植業打轉轉,還是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全麵繁榮服務?是在一畝地上做文章,還是在廣闊天地找出路?它反映出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上的現代化程度。
在我們的調查實踐中發現,農民及其子女寄托在教育上的最大的乃至惟一的願望,就是借助於學校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這是中國曆史與現實造就的中國農民的悲劇。戶籍製度和不合理的“二元社會製度”是導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社會根源。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該肩負起這樣兩個任務:一是提高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們的綜合素質,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源泉,為農民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為農民跳出農門提供素質教育支持,為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提供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