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調整(1 / 3)

從新中國成立前的“教育救國”、“鄉村改造”與“鄉村建設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教育革命”、“科教興國”,中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走過了近百年的曆史。盡管今天的中國的國情已完全不同於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也不同於五六十年代,但人們探索農民教育的目的是相聯的,即都是通過提高農民的素質實現農村的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的富強。曆史上對農民教育的各種嚐試以及今天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各種改革探索,為我們製定新世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戰略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財富。

我們知道,教育的改革必須遵守兩個規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二是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相應地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來說,我們必須研究這樣兩個事實: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二是農業、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眾所周知,我國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少數高新農業技術與大量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並存,少數地區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然而大部分地區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戶手工操作的自然農業階段。眾多人口的壓力、落後的生產力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方式,決定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以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主。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選擇必須考慮這一現實。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工業、服務業等非農職業技術教育相比,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途徑等方麵,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決不能照搬其他部門的職業教育模式,原因在於農業技術、農業生產中的絕大部分不能在課堂或實驗室重複,課堂學到的理論、技能與農業生產實踐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考慮這兩個方麵的特點。

我們認為,21世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應當在現有基礎上,樹立新的職業技術教育目標,融入新的發展理念,構建適合中國農村和農民特點的新體係,挖掘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新功能。

教育的目的無疑是培養人才,但是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卻是有著不同的理解。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的表述上,存在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是見物不見人,認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農民掌握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達到增效、增收的目的,而忽視了人的發展;其二是把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局限為農業技術教育,認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學農、務農、愛農”,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的人才。我們認為這樣定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的對科學健康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目標進行調整。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以農村現代化為目標

農村是個地域概念,人們常用“農業”代替“農村”,甚至用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代替現代農業和現代農村,這是小農經濟的思維模式。農村的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的現代化,它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含義。

1.農村現代化的含義。農村現代化至少包含了四層意思。

一是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一般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過程。在我國,農業人口仍然在全國總人口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農業的手工勞動還占主體地位,農業生產率低,農民文化科技素質低,農業發展比較緩慢。經濟學家M。P。托達羅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指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絕對必要條件。沒有這種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工業增長或者是毫無意義,或者,即使獲得成功,也會使普遍貧困、不平等和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從而造成國內經濟的嚴重不平衡。”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隻有在經濟、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等方麵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才算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也是如此。從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現代化至少要包括: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用現代農業科技代替傳統生產技術和傳統經驗;具有掌握了現代科技和現代觀念的勞動者;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代的經營管理體係,實規了農業生產和服務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二是農村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現代的農村不再是傳統農業一統天下,而是正朝著多元化產業結構的格局發展,農業也不再是粗放式的耕作和單純的種植業、養殖業,而是與現代科技、國際市場對接後出現的大農業,是以追求生態效益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高效農業。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將迅速增長,農民所從事的活動也不再限於農副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而是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多種經營,營銷的對象也超出了農村的狹小天地而走向世界。

三是農村城市化、工業化和勞動智能化。受小農意識的影響,我們在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的選擇上,曾一度重蹈小農經濟格局的覆轍。鄉鎮企業分散化、鄉土化、缺乏規模經營意識和市場意識;小城鎮發展無序化,缺乏城市意識和大中小城市的整體布局;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強調“就地安置”,“離土不離鄉”的“兩棲化”,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消極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