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迸了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化
強調農科教結合不隻是形成合力的優越性的問題,更是新形勢下政府部門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使自身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問題。也就是說,各部門必須自覺地在改革自己(包括構成和內容、工作方式等)和開放自己(突破條塊分割,形成網絡聯係)的過程中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90年代初,懷化市科技單一行政化和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問題還相當嚴重。科技單一行政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幹部大量滯留在行政管理單位和管理型事業單位,不能下沉到科技開發、推廣服務單位和生產第一線;二是科技商品市場機製不發育,一些地方的四級農科網已解體,新的科技推廣體係和技術交易中介組織尚未形成,不少地方的農科教推廣工作不是按科技、經濟發展規律、市場導向和經濟杠杆去組織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轉移,因而農業科技成果“樣品、禮品、展品”現象嚴重,導致農業可見成果的推廣率不到30%。而農村教育的單一升學教育和單一的普教結構均脫離了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際,每年70%不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生回鄉後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但缺乏一技之長。傳統體製下的科技部門和教育部門不僅不能很好地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甚至連自己的生存也成了問題。
計劃體製下我國農村工作中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的狀況始終未得到根本解決,“門戶之見”和狹隘的部門利益時常導致人、財、物的扯皮和推倭現象,難以形成科教興農的合力。農科教結合機製的創新,使統籌協調農業、科技、教育等有關部門的工作成為可能。農科教結合以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廣農業科技為手段和動力,以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為基礎,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教育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克服了部門分割、相互脫節的現象,實現了優勢互補,一方麵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也促進了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化。
機構改革不隻是減員增效的問題,也不簡單地是“拆廟趕和尚”,而是一個優化組合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各部門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現各部門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在有為中為自己尋找出路。眾所周知,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是振興農業的重大措施。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農民們越來越多地感到許多事情靠單打獨鬥不行了,迫切需要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他們提供幫助,而傳統體製下的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承擔起為農民生產提供全程綜合服務的重擔。農科教結合不僅把涉農部門協調起來,而且把發展農村經濟的諸多因素結合起來,像一個杠杆的支點,托起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體係。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社會服務體係,特別是鄉鎮農科教中心的建立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管人的不見人,見人的不管人”七所八站條塊分割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也使一些技術部門在農科教結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農技推廣站、畜牧站、獸醫站、林業站、農機站、經管站等在鄉鎮農科教結合中心對農業開發、示範和推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扭轉了其成員等、靠、要的觀念。懷化市鼓勵農科教部門創辦自己的示範基地,並逐漸向實體轉變。農科教服務組織一方麵執行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質量監督職能,另一方又以信息和合力的優勢為農民提供服務,從而使它們依靠自己的技術和服務與農村發展要素緊密結合起來。農村基層農科教機構完成從事業性單位向實體單位的轉軌,將是農科教結合組織成熟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