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是中共中央在《關於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的科技工作方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原有的“四級農科網”逐步解體,而新的推廣體係尚未形成,致使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失去了下鄉、進戶的橋梁,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科教結合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強化了科技培訓和科技推廣網絡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懷化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主要通過農科教結合機構的技術引進、示範、推廣和服務發揮用。特別是品種改良和新技術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行農科教結合以來,懷化市圍繞“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燎原計劃“和”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等項目在全區範圍內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10多項,取得了”推廣一批成果,培訓一批人才,開發一批產業,致富一片地方“的良好效果。如鶴城區緊緊圍繞懷黔現代走廊和石門高效農業示範園,落實了”四個示範區、七個示範基地,使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91.3%,禽、畜品種優質率達78.5%。漵浦縣完成了柑橘低改333.33公頃,低莊生態農業工程全麵完成,花橋節水農業示範項目完成投資795萬元。中方縣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質稻0.69萬公頃,雙低油菜1萬公頃。中方縣桐木鎮在全鎮率先引進示範巴西早稻1.33公頃,引進優質葡萄11個品種,還引種三個品種的兩係雜交水稻33.3公頃。芷江縣於1998年推廣了軟盤拋秧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縮短了成熟期,起到了節本增效的作用。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在客觀上加速了懷化市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了農村特色化區域經濟結構。市農科教辦公室圍繞“一線一圈”的總體規劃,抓了14萬公頃的科技示範,重點發展製藥、林業、畜牧業和萬元田經濟作物模式;區縣鄉鎮,又根據自己的特點製定符合當地情況的農業產結構調整規劃,發展自己的示範基地。
科技示範是農科教結合的手段,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是農科教結合的目的。農科教結合的最大受益者是農民。在鶴城區桐木鎮調查時,鎮長對我們說:“現在的農民都知道光靠蠻幹和死幹是不行的,要積極地學科技用科技。在增產和增收中,科技的作用要占到80%。”嚐到農科教結合的甜頭的首先是農科教中心的示範基地。如13個縣市區有215名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帶頭參加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調整農業結構為主體的農業科教示範,建立了示範樣板基地27類2343項,直接經濟效益達10億元以上,人均收入達2403元。2000年全市鄉鎮農科教中心技術引進示範1065次,麵積達2.72萬公頃,新增效益62115.49萬元。以典型的示範戶為例:桐木鎮下豐坡村農民蔣誌輝2000年4月參加了鎮農科教中心組織的“跨世紀青年培訓”,掌握了種植葡萄的技術;2001年收入可達4萬多元;鶴城區農民丁希成,經“中心”培訓後,利用所學的種養技術,製定了一套“自育自種、自繁自養、以短養長、種養結合”的致富規劃,2000年種養共創產值19410元,獲純利15410元。盈口鄉“中心”培訓的學員單家剛,學以致用,利用青韭培植韭黃,畝創產值達10000元以上,相當於種植水稻的10~20倍。
農民收入增加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消費水平提高了,從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