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社會經濟效益(1 / 3)

農科教結合是農業、科技、教育體製改革中創造出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它使科教興農的戰略措施落實到了實處,找到了農科教結合的具體途徑和形式。懷化市十多年的農科教結合實踐證明,實行農科教結合,把農業開發與科技開發、智力開發結合起來,對於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興科促教的農村發展新機製,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取得了多方麵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培訓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農科教結會的基礎。以全市的19個省級示範鄉鎮農科教中心2000年的工作為例:共辦培訓班456期,培訓38439人次。其中舉辦各種長班27個,人數達1474人(農廣班8個,人數達342個;“3+1”班6個,人數455人;初級技術班和綠色證書班15個,人數達677人);各種中班37個,人數1842個;短班354個,人數28492人;在長、中、短班中,開發性技術培訓8237人,普及性技術培訓23804人。此外還開設水稻班113個,經作班個,畜牧水產班96個,林業班22個,第三產業班31個,其他班51個。

全市的農科教中心2000年全年共辦培訓班6117期,培訓農民46.98萬人,其中完成農村基層管理幹部培訓6.4萬人,農民科技骨幹隊伍培訓30.8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普及推廣培訓32.8萬人次;2000年科技教育信息入戶數466563戶;全年共辦農廣校學曆培訓班215個,培訓人數3495人;綠色證書培訓9063人,已發證人數1680人。

在懷化全市實施農科教結合的13個市縣區的260個鄉鎮中,自實施農科教結合工作以來,共培訓鄉村幹部30338人次,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188281人次,綠色證書培訓33196人次。2000年鄉鎮幹部大專以上學曆占48.3%,比上年增加7.14%,村幹部中專以上比例占34.6%,比上年增加5.8%。

再以鶴城區2000年的培訓工作為例:8個鄉鎮農科教中心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216期,比實施農科教結合前增長了30%,培訓農民5377人次,比統籌結合前增加40%,印發各種技術資料14364份,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的達2760人,培訓入戶率達40%,比實行統籌結合前增加25%。

通過大規模的科技培訓,不僅使農民接受並掌握了大量的農業科技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了農民運用科技新成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在懷化市很少再有人懷疑農業科棱的作用,而是表現出了空前的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科技示範戶比比皆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參觀科技示範園區,自發到山東、福建、廣東、湖南長沙等地參觀學習,引進新的品種和技術。靖州縣太陽坪鄉的貫堡渡村,農民自發地成立柑橘協會,把200公頃荒坡開發為果園,人均收入達到4000多元,他們致富主要的措施是依靠農科教結合傳播新技術、新品種,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村裏建有農民科技學堂和電視轉播室,全村108戶每戶都有學習終端。他們還選送村裏的青年到農業大學去學習農業科技,培養自己的農業科技人才。芷江縣的孫家衝村,有12個組,406戶,1998年他們自發地建立村級農科教中心,圍繞蔬菜種植、水果生產、畜牧業和水產養殖開展科技培訓,並成立了四個協會,聘請了四位專家作為常年農業科技顧問,對四個產業發展進行指導。顯然,農科教結合大範圍提高了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養了掌握科技的新型農民,他們將成為農村新生產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