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統籌是實現農科教結合的物質保證。懷化市政府采取了“四輪驅動”的方式,把財政撥款、信貸資金、部門集資、集體籌措資金捆在一起用於科技推廣、示範、培訓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了科技興農的投資效益。在原有經費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情況下,懷化市從各部門業務經費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作科教興農經費由政府統籌協調使用,使投人與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的素質密切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投資效益。
項目統籌。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和支援往往通過各個部門以各種項目的形式下達,包括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科技實驗示範項目、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重點工程、農民教育項目等等,這些項目途徑和內容是不同的,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過去由於在項目的布點、實施方麵缺乏統籌,存在著項目內容和布點重複導致的資金的浪費,項目資金、人力不足導致的項目完成不徹底,項目之間的矛盾導致的項目效益的相互抵消等。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做法,是由各級政府出麵,根據市場需求、本地的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調整目標,統一確定各項目的實施方案,並將其配套銜接,組織有關部門的力量共同實施。如1987—1993年,懷化市組織農科教多部門的力量,大範圍實施了25項“星火計劃”,21項“豐收計劃”,12項“燎原計劃”,35項“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使科技入戶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
2.協調功能。農、科、教各部門在科教興農過程中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職能分工,在新舊體製的轉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間的矛盾、摩擦,損害了哪一方的利益,都會挫傷部門的積極性。因此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來進行協調,及時解決矛盾,才能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使農科教結合得以實現。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是在多方協作基礎上實現的,各協作成員單位原有隸屬關係不變,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本著互惠互利和有利於增強農科教結合合力的原則,進行多方位的合作。這種合作有統有分,各司其職,分工協作,以項目為載體,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效益為目標,利益均占,成果共享。懷化市政府的協調作用除了表現在計劃、人事、利益等方麵外,集中體現在培訓和服務的協調上。
培訓是農科教結合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功能之一。農民的土音訓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可能獨立的完成,這就需要賦予農科教機構一種協調的權力和職能。從懷化的經驗來看,政府的協調作用主要表現在師資的協調和培訓設施的協調。
師資協調是由政府出麵組織協調農業中等專科學校、農業中學和普通中學中熟悉農業科技培訓的教師的配置,組織選派農業科技幹部、農村專業戶、科技示範戶擔任農民科技培訓的教師,其工資福利仍由原單位發放,強化了農業科技培訓師資隊伍的建設,解決了科技人員和農業中專教師隊伍與社會需要不協調的問題。
設施協調,是指協調分屬不同部門的校舍、實習和試驗基地的使用。包括縣、鄉、村舉辦的農民技術學校,市縣業務部門的培訓基地,鄉、鎮、村的會堂、教室、會議室、學習室以及青年之家和文化中心等,都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綜合利用,實現了一校多用,一室多能,有效地提高了培訓設施的利用率。
服務協調,是指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體的經營體製基礎上,由各級政府協調農業、科技、教育、金融、供銷、物資等部門的力量,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一係列服務。在懷化,服務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協調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人力和物力,利用農業中學作為基地開展科技培訓、示範和推廣的服務;由鄉鎮農科教中心把“七所八站”職能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圍繞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進行專業化、多樣化服務。具體內容如製定規劃、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測土施肥、栽培管理、病蟲防治以及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方麵的技術指導。
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層次中統籌、協調、示範、培訓、服務五大職能所占的比重不同。市這一層次以統籌、協調為重點,是市委、市政府的參謀機構,它的統籌和協調主要體現在對本市的農業、科技、教育發展規劃的製定和計劃的下達。因此,這一級的農科教結合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
縣(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劃單位,具有比較完整的社會經濟功能,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發揮著樞紐和橋梁作用。由於縣(區)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中間性的管理特點,因此是農科教結合的關鍵。統籌、協調、示範、培訓、服務五大職能體現的最為全麵。它既要根據市農科教結合部門製定的農業發展規劃和農科教發展戰略來統籌、協調縣域內農科教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配置和使用,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試驗、示範、培訓、推廣和各項服務。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落腳點定位在鄉鎮一級,鄉鎮是政府的最基層組織,直接與農村和農民發生聯係,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了解的最具體,對農民的需要把握的最清晰,因此鄉鎮的農科教結合機構也是結合的最為具體和服務最為直接的機構。在鄉鎮一級農科教結合的重點是示範、培訓、服務,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扶植科技大戶,組織農民科技培訓,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等。它的統籌協調職能主要表現為根據鄉鎮農業發展規劃,圍繞示範、培訓和服務等具體任務對鄉鎮“七所八站”成員、職責進行統籌和協調。
(三)高效的農科教結合手段
前麵反複提到,農民是一個務實的群體,他們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實際價值,並不在乎能否取得學曆證書。根據這一特點,懷化市及時調整了農科教結合的內容,把科技示範和短期培訓作為農民技術教育的主要手段。
1.示範。懷化市在農民科技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傳統學校職業技術教育不能適應目前農民對科技的需要,對農民來說最有效的科技教育途徑是示範。這不僅是由農民的素質現狀所決定的,也是由農業科技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懷化市領導把農業科技示範作為農科教結合的重要職能,也作為農民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示範方麵他們采取了以下途徑。
(1)建立示範區。為此,懷化市重點抓了“一線一圈”農業示範園區的建設。所謂“一線”是指從懷化市到黔城鎮42公裏高速公路沿線,提升農業水平,引進高新農業項目,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一圈”是指在以懷化市為圓心,以16公裏為半徑的範圍內創立生態農業園區,引進新品種,發展高效農業和精作農業,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示範。在“一線一圈”以外的縣鄉鎮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製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創建自己的科技園區,把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農業高新科技項目引進園區。懷化市的科技示範園區與其他地方不同,他們並沒有搞花架子,沒有昂貴的投入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現代化設施,而是在新品種和管理技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選擇適宜當地條件的名、特、優蔬菜、水果和養殖品種,在保證取得最佳效益的基礎上,采用最簡單的設施,使普通農民一看就會,一學就通,不需要花費很大就可以投資進行生產。
懷化市鼓勵各鄉鎮建立自己的示範基地。2000年19個省級示範鄉鎮的農科教中心通過租賃或鄉裏劃拔的方式共有水田26.7公頃,旱地10.1公頃,茶園5.53公頃,果園84.87公頃,林場224.2公頃;共有工廠(場)44個,其中加工廠20個,養豬場12個,養禽場10個。以上所有權屬於中心的各種示範基地共引進示範新品種、新技術472個,當年即增加效益3018.6萬元。
(2)發展示範戶。在農民中發展示範戶,通過示範戶的帶動促進周圍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又一個特點。中國農民講求實際,信奉“眼見為實”,同一群體中榜樣的示範作用最能激發他們的模仿動機。示範戶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讓農民真切的感受到農業科技在生產中所發揮的力量,在農民中間就容易形成了一種比較利益的驅動作用,激發農民主動學習農業新技術的熱情。懷化市農村還有一大批科技示範大戶,靠自己的鑽研,學習到新的農業技術,不僅自己獲得很大的收益,也有效地帶動了周圍農民的致富。除了注意培養和發揮當地農民示範戶的作用外,懷化市還十分重視從外界引進人才承包土地,搞高新農業科技示範。
懷化市的科技示範戶不是分散和零碎的,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在政府統一製定的農業發展規劃內,受到農科教機構的扶持和管理,每一科技示範戶都是當地的一個農業技術的擴散點,為提高當地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和科技能力發揮著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靠示範的帶動懷化市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園區,並通過“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模式使產業結構得到自然、快速而有生命力的調整。
2.培訓。培訓仍然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主導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了保證對農民科技培訓的及時有效,懷化市在各鄉鎮都建立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主要工作任務,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目的是使科技的載體——人發揮出在農科教結合中的關鍵作用,成為永久性的科技興農力量。
懷化市已形成一個農村人才培訓網絡體係,即以農職校、農廣校、農函大為龍頭,以鄉鎮農科教中心、鄉農校、農民技術協會為陣地,上掛湖南農業大學、安江農校、懷化農技校,下聯各類項目、專業戶、示範戶。全市已建立13所農業職業學校、1.2所農廣校,農函大也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到2000年底已建立4鎮農科教中心292個,322個鄉鎮建有農廣校分支機構,農民技術協會已發展到278個。
在實踐中形成了有層次、有重點的培訓形式。每年的培訓均按行業、部門分層次定任務。第一層次為農業實用科技短訓班。以鄉農校、農民夜校、鄉鎮農科教中心、農民技術協會為依托陣地,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綠色證書培訓。培訓的主要對象有村組幹部、黨員骨幹、專業戶、中青年農民。第二層為部門專訓。以農業局、農機局、畜牧局、水電局、林業局、教委、團委、婦聯、組織部、計委、科委、科協、扶貧辦、農業綜合開發等單位組織培訓。培訓對象有專業戶、農民、村幹部、科技能手,主要是結合各類工程項目組織專業技術培訓。第三層次為專業長訓。以農廣校、農職中、農機學校、安江農校、黨校、人事局等單位組織培訓。對象包括鄉鎮及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基層幹部、技術人員、項目實施的農民骨幹。通過培訓,建立起懂技術的農民隊伍,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民骨幹隊伍,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村基層管理幹部隊伍。
不少區縣在農民培訓過程中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成功經驗,如鶴城區在培訓方麵堅持了10個結合。在培訓內容上有5個結合:技術培訓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結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相結合,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當前急需的技術培訓與今後開發所需的超前技術培訓相結合,傳統技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在培訓形式上也有5個結合:長班與短班相結合,麵授與函授相結合,“現身”教學與“綠色電波入戶”相結合,大戶帶動與基地示範相結合,鄉辦與村組辦相結合。中方縣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中主要抓三點:一是將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納入農村普通初級中學教學內容;二是狠抓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三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農事季節,廣泛開展一事一訓,主要涉及水稻、雜交製種、果蔬、養羊、養禽、食用菌、中藥材、特種養殖等,他們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成效。